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小籽粒走向大世界 外国记者聚焦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内蒙古引擎”
首页> 国际频道> 海外看中国 > 正文

小籽粒走向大世界 外国记者聚焦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内蒙古引擎”

来源:环球网2025-05-18 09:45

  【环球时报-环球网 记者魏薇】在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正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书写着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当呼啸的中欧班列跨越亚欧大陆,将“中国制造”源源不断送往世界各地,内蒙古的国际物流枢纽正日益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节点。5月15日,“走读中国”国际交流项目内蒙古行带领20国记者走进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枢纽园区,探寻这片物流热土如何以钢铁巨龙编织内蒙古农产品国际贸易新图景。

  “枢纽经济”激活草原腹地

  2022年3月17日挂牌成立的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枢纽园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跨盟市开发区。园区内目前拥有七苏木国际物流园片区、综合物流园片区、北方陆港物流园片区、北方家居产业园片区、临空产业园片区、二连浩特边境经济合作片区6个片区。作为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园区的重要片区之一,七苏木国际物流产业园定位为中欧班列集散中心和特色农畜产品进出口加工产业集群。园区以标准化厂房项目为依托,成功引入多家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

  铁路运输相较于公路运输安全性更高。在七苏木国际物流园片区,一批即中国电器正在装载,并将在当日下午运往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进行换装,经蒙古国最终抵达俄罗斯莫斯科。据称,从乌兰察布出发的中欧班列最远已达欧洲德国杜伊斯堡,全程约10000多公里,运输时效约在25天。各国记者惊赞于中欧班列的“乌兰察布速度”,并纷纷对中欧班列是否开向自己的国家感到好奇。

  据介绍,自2016年开行中欧班列以来,乌兰察布已开行中欧、中亚、中蒙、中老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行6条线路,通达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老挝、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欧班列沿线7个国家、16个城市,乌兰察布已初步成为中欧班列中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所罗门群岛记者德里·奥索在七苏木铁路国际物流园接受采访表示:“我很幸运被邀请来到内蒙古,亲眼见证到你们的进步发展以及中国在经济和贸易领域为全球崛起贡献的力量。”

  区位优势带动地方“经济活力”

  乌兰察布位于北纬 40°的黄金产业带,拥有优质农牧业种植资源。这里的农产品以其绿色、有机的特性而闻名,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在园区内,南瓜籽、葵花子、玉米、马铃薯、果蔬等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加工产业蓬勃发展,同时,亚麻籽、油菜籽、燕麦、荞麦、肉类等进口加工产业也在稳步推进,形成了进出口落地加工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枢纽园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局长赵冬阳介绍:“乌兰察布市地处距北京350km、距二连浩特口岸320km、距天津港540km的黄金位置,是‘南联北开,东进西出’的重要交通枢纽。”乌兰察布市作为中蒙俄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前沿地区,不仅便利对接京津冀国内大市场,更是国际开放口岸的门户,拥有独特的联动发展和功能互促区位优势。

  依托这一区位优势,乌兰察布全面打通了中欧班列的中通道、东通道及西通道,以及通往天津的海铁联运大通道,构建起全方位的物流网络。“以南瓜籽加工产业为例,与黑龙江、新疆等地相比,乌兰察布在运输距离上可缩减2800km,每吨物流运费节省约600元。这一显著的物流成本优势,为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赵冬阳介绍称。

  外国记者点赞内蒙古“开放引擎”

  伊朗《德黑兰时报》记者沙罗克·赛义在文章《七苏木物流园区:内蒙古如何塑造“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欧亚贸易未来》中写道:“此次走访活动不仅凸显了乌兰察布在全球贸易网络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也展示了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交流加强国际合作的更广泛努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七苏木国际物流园等枢纽将在塑造欧亚贸易和经济合作的未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巩固内蒙古作为中国与世界桥梁的地位。”

  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枢纽园区的成功证明,内陆城市同样可以成为全球贸易的弄潮儿。内蒙古通过优化物流网络,不仅激活了自身经济,更为沿线国家创造了合作新机遇。

  站在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国家物流枢纽园区的高处俯瞰,往来穿梭的班列与堆满货物的场站勾勒出开放经济的生动图景。这片曾经的草原边陲,正以国际物流为笔,书写着联通世界的崭新篇章。

[ 责编:宫辞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主席在阿斯塔纳的精彩瞬间

  •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6月16日,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细胞》发表论文,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丁果说:“这为稳定的生殖分工奠定了基础,促成了蚂蚁从独居物种演化成社会性群体物种。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2025-06-16 09:50
新农人之“新”,不仅是身份上的“新来”之意,更在于他们的技能、理念、思维之新。
2025-06-16 09:49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