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读中国” 中外媒体探访内蒙古:解码草原牧业的科技赋能与生态突围
首页> 国际频道> 海外看中国 > 正文

“走读中国” 中外媒体探访内蒙古:解码草原牧业的科技赋能与生态突围

来源:环球网2025-05-14 18:47

  【环球时报-环球网 记者 魏薇】“内蒙古把荒芜之地变为绿洲,使其适宜农业发展,为全世界树立了重要典范。”土耳其《光明报》记者厄兹居尔·阿尔滕巴什夸赞道。

  2025年5月,“走读中国” 中外媒体交流活动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先后探访伊利智慧健康谷、蒙草生态产业基地、青城奶站零号店,从牧草培育到智慧养殖,从智能制造到终端消费,全景式展现内蒙古牧业在科技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见证草原牧业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

  草种科技:筑牢牧业生态根基

  作为牧业“芯片”,草种培育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蒙草生态产业基地,各国媒体记者看到了国内最大的乡土种质资源库:6.5万份种质资源、17万份标本,165万份土壤标本,构建起覆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种质资源“基因库”。在良种培育方面,蒙草拥有自主支持产权及使用权品种105个,国家植物新品种权7项,25个草品种入选国家“三北”工程良种目录,支撑起内蒙古3300万亩退化草原修复。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记者在蒙草被狠狠“种草”了,他说:“我所知道的很多地方的种子库,它们大多收集保存的是粮食,而这里储存着的却是对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的草种,甚至连杂草的种子都被收集了。你们在做着很伟大的工程,你们在谱写着让人类以后活下去的‘生命方程式’。”

  草种科技是牧业的“粮仓”。通过“保、育、繁、推”一体化体系,蒙草团队攻克了沙地燕麦、碱草等抗逆品种培育难题,使牧草产量提升 30%,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了优质饲草保障。这种“从草原来到草原去”的生态智慧,正成为全球干旱区牧业发展的参考样本。科技与绿色的结合,正是内蒙古牧业的竞争力所在。

  土耳其《光明报》记者厄兹居尔·阿尔滕巴什表示:“健康有机农业应成为全球的目标,中国在农业技术分享和国际合作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我认为中国愿意将投资与技术引入非洲等干旱地区,为当地人民带来希望与生机,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智能工厂:乳业智造走向全球标杆

  从一粒种子到一滴奶,土壤的环境保护也同样关乎着食品的安全保障。呼和浩特位于北纬40°,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也是中国重要的乳业主产区。越南新闻通讯社电视频道记者杜氏秋贤在品尝伊利的冰激凌等产品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带货达人”,称回国后要向自己的家人乃至越南的人民推荐内蒙古的乳业产品。

  在伊利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内,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智能化生产线正在运转:从鲜奶预处理到无菌灌装,全流程无人化操作,每小时处理鲜奶达120吨,效率比传统工厂提升40%。同时伊利广泛应用新一代装箱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缠绕机器人以及国产智能物流成套装备等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实现了二次包装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国际领先地位。如今,伊利的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已实现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达 100%,联网率超 95%,智能机器人可完成每小时数万盒产品的包装任务,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伊利对于AI等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其生产效率,一天生产500万个盒装牛奶是十分引人瞩目的成就,而伊利也在拓展着它的国际蓝图,包括新西兰等太平洋国家。我希望在未来它将与更多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让全球的朋友们都能品尝内蒙古的牛奶。”斐济广播公司记者尼基尔·库马尔分享道。

  消费新场景:从工厂到餐桌的体验升级

  在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旁的青城奶站零号店,复古风情与新鲜奶香碰撞出独特的消费体验。这是一家可以让顾客体验自己打鲜奶的小店,店内“现打鲜奶”装置直接连接周边牧场,2小时直达的优质奶源通过透明管道供顾客自助接取,打造出“沉浸式喝奶”场景。20国记者深入感受到了呼和浩特牧业体验转化为城市文化符号。通过场景创新,牧业不再是遥远的牧场,而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可感知产业”。

  从牧草培育、乳业生产到终端消费,内蒙古牧业的转型升级,展现出“科技赋能、生态优先、三产融合”的发展逻辑。伊利智慧健康谷年带动周边5000农户增收,蒙草生态修复技术输出至蒙古国、中亚等干旱区,青城奶站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这些实践不仅筑牢了“中国乳都”的产业根基,更向世界提供了干旱区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内蒙古的经验证明,传统牧业可以通过科技焕新,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富民强产。这里的故事,正在改写全球对草原牧业的认知。随着“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实施,内蒙古牧业正以开放姿态走向世界,从草原牧场到国际市场,一幅科技与生态交织的现代牧业蓝图正在北疆大地徐徐展开。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三届链博会迎来公众开放日

  • “和平颂”美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