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读中国” 中外媒体探访内蒙古:解码草原牧业的科技赋能与生态突围
首页> 国际频道> 海外看中国 > 正文

“走读中国” 中外媒体探访内蒙古:解码草原牧业的科技赋能与生态突围

来源:环球网2025-05-14 18:47

  【环球时报-环球网 记者 魏薇】“内蒙古把荒芜之地变为绿洲,使其适宜农业发展,为全世界树立了重要典范。”土耳其《光明报》记者厄兹居尔·阿尔滕巴什夸赞道。

  2025年5月,“走读中国” 中外媒体交流活动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先后探访伊利智慧健康谷、蒙草生态产业基地、青城奶站零号店,从牧草培育到智慧养殖,从智能制造到终端消费,全景式展现内蒙古牧业在科技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见证草原牧业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

  草种科技:筑牢牧业生态根基

  作为牧业“芯片”,草种培育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蒙草生态产业基地,各国媒体记者看到了国内最大的乡土种质资源库:6.5万份种质资源、17万份标本,165万份土壤标本,构建起覆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种质资源“基因库”。在良种培育方面,蒙草拥有自主支持产权及使用权品种105个,国家植物新品种权7项,25个草品种入选国家“三北”工程良种目录,支撑起内蒙古3300万亩退化草原修复。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记者在蒙草被狠狠“种草”了,他说:“我所知道的很多地方的种子库,它们大多收集保存的是粮食,而这里储存着的却是对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的草种,甚至连杂草的种子都被收集了。你们在做着很伟大的工程,你们在谱写着让人类以后活下去的‘生命方程式’。”

  草种科技是牧业的“粮仓”。通过“保、育、繁、推”一体化体系,蒙草团队攻克了沙地燕麦、碱草等抗逆品种培育难题,使牧草产量提升 30%,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了优质饲草保障。这种“从草原来到草原去”的生态智慧,正成为全球干旱区牧业发展的参考样本。科技与绿色的结合,正是内蒙古牧业的竞争力所在。

  土耳其《光明报》记者厄兹居尔·阿尔滕巴什表示:“健康有机农业应成为全球的目标,中国在农业技术分享和国际合作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我认为中国愿意将投资与技术引入非洲等干旱地区,为当地人民带来希望与生机,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智能工厂:乳业智造走向全球标杆

  从一粒种子到一滴奶,土壤的环境保护也同样关乎着食品的安全保障。呼和浩特位于北纬40°,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也是中国重要的乳业主产区。越南新闻通讯社电视频道记者杜氏秋贤在品尝伊利的冰激凌等产品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带货达人”,称回国后要向自己的家人乃至越南的人民推荐内蒙古的乳业产品。

  在伊利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内,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智能化生产线正在运转:从鲜奶预处理到无菌灌装,全流程无人化操作,每小时处理鲜奶达120吨,效率比传统工厂提升40%。同时伊利广泛应用新一代装箱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缠绕机器人以及国产智能物流成套装备等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实现了二次包装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国际领先地位。如今,伊利的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已实现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达 100%,联网率超 95%,智能机器人可完成每小时数万盒产品的包装任务,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大幅提升。“伊利对于AI等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其生产效率,一天生产500万个盒装牛奶是十分引人瞩目的成就,而伊利也在拓展着它的国际蓝图,包括新西兰等太平洋国家。我希望在未来它将与更多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让全球的朋友们都能品尝内蒙古的牛奶。”斐济广播公司记者尼基尔·库马尔分享道。

  消费新场景:从工厂到餐桌的体验升级

  在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旁的青城奶站零号店,复古风情与新鲜奶香碰撞出独特的消费体验。这是一家可以让顾客体验自己打鲜奶的小店,店内“现打鲜奶”装置直接连接周边牧场,2小时直达的优质奶源通过透明管道供顾客自助接取,打造出“沉浸式喝奶”场景。20国记者深入感受到了呼和浩特牧业体验转化为城市文化符号。通过场景创新,牧业不再是遥远的牧场,而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可感知产业”。

  从牧草培育、乳业生产到终端消费,内蒙古牧业的转型升级,展现出“科技赋能、生态优先、三产融合”的发展逻辑。伊利智慧健康谷年带动周边5000农户增收,蒙草生态修复技术输出至蒙古国、中亚等干旱区,青城奶站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这些实践不仅筑牢了“中国乳都”的产业根基,更向世界提供了干旱区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内蒙古的经验证明,传统牧业可以通过科技焕新,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富民强产。这里的故事,正在改写全球对草原牧业的认知。随着“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实施,内蒙古牧业正以开放姿态走向世界,从草原牧场到国际市场,一幅科技与生态交织的现代牧业蓝图正在北疆大地徐徐展开。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主席在阿斯塔纳的精彩瞬间

  •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6月16日,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细胞》发表论文,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丁果说:“这为稳定的生殖分工奠定了基础,促成了蚂蚁从独居物种演化成社会性群体物种。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2025-06-16 09:50
新农人之“新”,不仅是身份上的“新来”之意,更在于他们的技能、理念、思维之新。
2025-06-16 09:49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