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读懂中国——欧洲青年体验中国式现代化丨探秘“魔鬼”码头
首页> 国际频道> 海外看中国 > 正文

读懂中国——欧洲青年体验中国式现代化丨探秘“魔鬼”码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09-26 09:28

  作为我国首个拥有“中国芯”的自动化码头,洋山四期已成为“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下,洋山四期码头年吞吐量和作业效率均居世界自动化码头首位。那里是如何实现全自动化运营的?一起跟随总台联合国中文日青年文化使者、比利时视频博主戴庐可去探秘一下这座“魔鬼”码头吧。

  我是戴庐可,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安特卫普有世界著名的港口。从我小时候开始,我爸就一直从事海运工作,来中国出差过很多次。以前,我多次梦想过到全世界的码头去看看。

  那么我听说中国有一个非常厉害、非常先进的码头叫作洋山港,我这次来到了上海,想要一探究竟。我约了我爸爸的老朋友赵叔叔,他现在在洋山港参与建设。Let's go!

  从陆地到海岛

  东海大桥架起“生命线”

  戴庐可:赵叔叔,你好!

  中交三航局小洋山北侧项目副总经理赵辉:总算见到庐可本人了,不容易。按照我们的计划,我们就去洋山港。

  中交三航局小洋山北侧项目副总经理赵辉:庐可,你看到前面的“东海大桥”四个大字了吗?

  中交三航局小洋山北侧项目副总经理赵辉:东海大桥是从上海浦东新区的芦潮港开始,跨越杭州湾的北部海域,然后到达对面洋山深水港。这个桥是我们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跨海大桥。

  戴庐可一共有多长?

  中交三航局小洋山北侧项目副总经理赵辉:这个桥全长32.5公里,桥面宽度是31.5米。全世界最长的大桥十座里面,有五座在中国。那么,东海大桥是中国的第四,世界的第六。

  戴庐可这是什么时候建的?

  中交三航局小洋山北侧项目副总经理赵辉:东海大桥是2002年6月份开始建设的,到2005年年底完工,总共差不多两年半时间。

  中交三航局小洋山北侧项目副总经理 赵辉:庐可,你看我们的右手侧。

  戴庐可风车吧。这是风电。

  中交三航局小洋山北侧项目副总经理赵辉:对,这就是海上风电。你知道它转一圈大概发多少度电?6兆瓦的转一圈差不多是发10度电左右。10度电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我们马路上走的新能源车,差不多可以走50公里。

  戴庐可转一次,新能源车就可以走50公里?

  中交三航局小洋山北侧项目副总经理 赵辉:对,转一圈就50公里。

  戴庐可那很多啊。

  中交三航局小洋山北侧项目副总经理赵辉:庐可,你看到吗?前面通往拱桥,旁边矮的就是一般的桥墩。这个桥墩下面,我们看不到的是桥的桩基。

  戴庐可左右全是海,怎么知道在哪打桩?

  中交三航局小洋山北侧项目副总经理赵辉:我们的打桩船上开发了一套卫星定位系统,定位的精准度可以达到毫米级。

  戴庐可二十多年前就可以吗?

  中交三航局小洋山北侧项目副总经理赵辉:对。咱们东海大桥是洋山港的一个配套工程。所以说,桥建了,一条“生命线”就打通了,就可以实现集装箱的海陆联运了。

  戴庐可带动了这一片去发展。

  中交三航局小洋山北侧项目副总经理 赵辉:对,带动了整个一片的发展。

  震撼连连!

  为什么叫“魔鬼”码头?

  赵叔叔说,要了解智慧的洋山港码头是如何运作的,还需要到码头上,去找能人。进入港口,我马上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戴庐可现在就我们几个人在里头,真的很奇妙。码头一个人都没有。我得找一个“内行人”给我说道说道。

  上港集团洋山四期首席远程操作员黄华:你好,庐可。

  戴庐可你好。

  上港集团洋山四期首席远程操作员黄华:我们现在这个位置就是我们洋山港四期的中控塔,主要是一个控制中心。目前整个洋山四期的占地面积大概是2.23平方公里。靠近大海那边是我们的桥吊,是专门对我们的集装箱船进行装卸作业的。整个码头目前有28台桥吊,场地上所有这些矮的吊车是我们的轨道吊,所有的121台轨道吊是全自动的、无人操作的。

  上港集团洋山四期首席远程操作员黄华:洋山港四期因为是自动化的,也没有人。但它在不停地运作,那么外界有可能会说是“魔鬼”码头,或者是“无人码头”。

  戴庐可因为一直在运动。

  上港集团洋山四期首席远程操作员黄华:对,一直在动。我们进去跟您详细介绍一下。

  我在这里看到他们正在用数字孪生技术展现港口生产作业情况。

  上港集团洋山四期首席远程操作员黄华:这个画面是实时传输的。

  戴庐可那怎么知道这些集装箱都在哪个位置?

  上港集团洋山四期首席远程操作员黄华:每个集装箱都有它的箱号,跟我们人的身份证ID是一模一样的,对应在我们码头的对应位置。这个就是我们的无人导引小车。

  戴庐可不需要有人控制?

  上港集团洋山四期首席远程操作员黄华:不需要。就像刚才我跟您介绍的,为什么这里被人称为“魔鬼”码头?因为它是不间断地作业,它只需要发个指令就可以了。

  戴庐可这个还蛮有意思的。它没有车头,但能像这样转来转去。

  上港集团洋山四期首席远程操作员黄华:对,你可以去体验一下。

  戴庐可可以。

  “无人驾驶车”为什么不会迷路?

  体验码头上的“黑科技”

  戴庐可是这种车,对吧?

  上海科技企业高级项目经理 吴昊:对的,这是我们的一款无人驾驶重载水平运输车。

  戴庐可哦,那怎么操作?

  上海科技企业高级项目经理吴昊:它是通过我们的一个线控底盘技术,还有多重感知以及通讯系统进行定位,从而来实现它的自动驾驶控制。

  戴庐可这些都是你们自己研发出来的吗?

  上海科技企业高级项目经理 吴昊:是的。我们这款车已经获得欧盟CE认证。

  戴庐可可以演示一下吗?

  上海科技企业高级项目经理 吴昊:当然。这是我们的一个前后行驶。

  戴庐可它速度能达到多快?

  上海科技企业高级项目经理吴昊:它在空载的时候,可以达到36公里每小时。当它拉载货物60吨的时候,可以达到30公里每小时。

  戴庐可相当于承载多少集装箱?

  上海科技企业高级项目经理 吴昊:相当于两个集装箱的货物重量。我们来展示一下斜行。

  戴庐可像螃蟹一样。我觉得它还挺灵活的。

  上海科技企业高级项目经理吴昊:是的,我们这款产品的主要特点是灵活度,可以满足港口的转弯和掉头的需求。

  戴庐可那个是做什么的?

  上海科技企业高级项目经理吴昊:这是一款我们的全时无人驾驶新能源集卡。

  戴庐可这个看起来壮很多了。这是无人驾驶,安全吗?

  上海科技企业高级项目经理 吴昊:我们来做一个小的测试。

  上海科技企业高级项目经理 吴昊:这就是我们的主动安全功能。

  戴庐可这种反应是怎么实现的?

  上海科技企业高级项目经理吴昊:我们是通过外部的感知单元,像我们有7个相机、2个激光雷达,通过它们的感知融合来检测物体,进行分类和判断。

  戴庐可这是它的眼睛,是吧?

  上海科技企业高级项目经理吴昊:相机就相当于它的眼睛,而我们的雷达相当于我们车上的耳朵。中间一个部分是我们的大脑,它是用来控制整个自动驾驶的一个核心单元。

  戴庐可我发现这个没有驾驶位。那在我们欧洲没有那么智能化的一些码头能否应用呢?

  上海科技企业高级项目经理吴昊:目前我们这款车已经在欧洲的港口投入运营了。我们另外还有一款“有人驾驶车”,它可以兼容无人驾驶功能。你可以上车去体验一下,它服务于不同的客户需求。

  戴庐可直接上车?

  上海科技企业高级项目经理 吴昊:直接上。你感受一下。

  戴庐可我来了。好凉快!出发!

  戴庐可动了,这个方向盘动了!车子加速了,加到20公里每小时了。它现在向左拐,也会自己表现出来。你看我都不需要动手。上班可以这样,不用动手就可以开车。这个很奇妙,它可以自己动。舒服!

  洋山港四期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码头建造时年吞吐量设计能力630万标准箱,2023年已突破680万标准箱,2024年有望突破700万标准箱。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十四年蝉联世界第一,其中洋山港区贡献率超过50%。

  “这样一个智慧码头

  正在用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

  看到这样先进的码头,我很想马上分享给在海运公司工作的爸爸。

  戴庐可哈喽,你看我在哪里?这个码头大不大?这里全都是自动化的,码头空无一人,都没有人在卡车里面驾驶。我站的这个位置,这个塔楼里面就有人在观察和控制。

  戴庐可爸爸:你那边是不是那个新的码头——洋山港?

  戴庐可对呀,洋山港。你没来过这里吧?

  戴庐可爸爸:我从来没去过。

  参观完洋山港四期,我发现了这里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无人码头”,港区内没有人,只有密密麻麻的集装箱、大量的吊车以及无人的导引车,而且我在码头上也看到了不少来自欧洲的货轮,感受到了上海这个国际航运中心的魅力。这样一个智慧码头,正在用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

  专家解读:

  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成就“魔鬼”码头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李君如:洋山港展现了一个全自动的智能化的码头,被称为“魔鬼”码头。那么,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洋山港它不仅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而且是传统的实体经济和现代的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深度融合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这里面第一,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的一个领导体制。这领导体制是有个崇高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上海有强有力的工业基础和强有力的科技基础,所以说它能够建造那么先进的东海大桥,能够建造这么先进的、智能化的码头控制系统,能够形成这么一个世界著名的集装箱的码头——“魔鬼”码头。

  通过东海大桥,把洋山港和上海市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健全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

  总监制丨申勇 姜秋镝 张勤 陈永庆监制丨潘林华 许琪 胡姗姗制片人丨奚彧 杨琨导演丨郑红策划丨宋亮 薛婧萌 周静楠编导丨曹志李亚茹记者丨聂启星 王一喆摄像丨徐鸣佳 罗安敏 武文帅 杨敦煌 朱志远剪辑丨汲洋 朱晓璞新媒体丨王珈 赵晓杰 杨斯童李亚茹包装丨孙志伟音编丨马思遥

[ 责编:宫辞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