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西兰学者:深挖互补领域,中新合作潜力还很大
首页> 国际频道> 海外看中国 > 正文

新西兰学者:深挖互补领域,中新合作潜力还很大

来源:中国日报网2024-06-14 20:41

  导读:在中国-新西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之际,李强总理近日启程访新。自2008年中新自贸协定实施以来,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不仅促进了两国经贸合作,也为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机遇。未来双方还可在农业、游戏、旅游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双边关系发展。中新两国虽有分歧,但共同利益更为重要。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近日启程访问新西兰,这是中国总理7年来首次访新。这种高层访问是建设性双边关系的基石,也是中新自由贸易协定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有力证明。2024年恰逢中新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因此这次访问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自2008年中新自贸协定实施以来,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2023年达到近380亿新西兰元(232.8亿美元)。两年前,该协定进行了升级,以反映全球经济的变化,纳入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和环境贸易条款。随着人工智能、数字服务和其他机会渠道的崛起,双方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经常重新审视这一令双方受益良多的协议。考虑到贸易对两国的重要性,在这一世界级协议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对于维持积极的经济关系至关重要。

  新西兰是一个重规则的贸易伙伴。中新自贸协定通过贸易便利化和争端解决程序,为两国贸易关系建立了基础架构。这对于促进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和利益不同的国家之间建立高质量、基于规则的商业体系,具有重要的双边和战略意义。鉴于其已经取得的成功,我们应考虑下一步如何继续完善支撑自贸协定的原则,甚至可能在多边层面上促进改革。

  预计李强总理的访问可能会进一步升级现有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服务贸易协定。新西兰总理拉克森宣布,新西兰的目标是在未来十年内将其出口额翻一番,其中教育、旅游和农业技术等行业将发挥关键作用。加强服务贸易将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重大贡献,而完善中新自贸协定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步骤。

  自贸协定使双方在经济上受益,营造了更好的合作氛围,为建立更广泛的关系,在新领域进一步打开合作之门创造了机遇。

  现在,在新西兰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新西兰的成功,证明了自贸协定等贸易便利化机制的重要性。新西兰电网80%以上是可再生能源,中新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深化合作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与新西兰对开放贸易、气候行动、拥抱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是一致的。

  除贸易外,还有许多领域的合作可以蓬勃发展,如农业研究、游戏和保健食品。借此次李强总理访问之机,两国可以在自贸协定框架下推动这些领域达成新的协议,以反映出在规则和贸易架构基础上,两国经济关系不断发展的态势。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及其他太平洋伙伴的关系也是新西兰贸易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有些人担心过度依赖单一市场,但指导对华经济往来的原则,特别是自贸协定中包含的原则,可以适用于这些关系和多边环境。所谓成熟的伙伴关系,就是要侧重于共同关心的领域,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等现有多边框架内建设性地管理分歧。

  还有一个领域可以从双方更多的关注中受益,那就是通过短期免签证政策加强人文交往。此举将促进旅游和文化交流,造福两国经济和人民。事实证明,中国对几个欧洲国家的免签证政策很受欢迎,对新西兰实施类似政策也将会产生积极效果。新西兰的旅游经营者欢迎更多的中国游客来新西兰旅游,尤其是在平季到来。同样的,鼓励更多新西兰人赴中国旅游,也将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

  我们在中新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提出这样的倡议,这预示着一种前瞻性的双边关系。中新之间虽然存在分歧,但更重要的是培育共同利益和合作领域。这样一来,两国可以继续保持强劲的双边伙伴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两国,也有利于当今世界。

  在新西兰欢迎李强总理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在双边和多边领域还有哪些工作有待加强,以巩固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10年来,在中新自贸协定框架下,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我们要深挖两国之间的互补领域,为下一个成绩斐然的十年奠定基础。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Bedrock to build on"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辛欣

  编辑:张钊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通辽:两千万亩玉米春耕正当时

  • 河北卢龙: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