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易凡(国际问题观察员)
2000年前,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在其著作《沉思录》中曾说,“我们所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所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这虽然是作者对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差距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类认识局限的一声叹息,但在涉华报道假消息泛滥的当下,这句话更有警醒意味,值得深思。
很多人自认为对万里之遥异国他乡的认知并不比对隔壁邻居的了解要少。但这种认知是真实全面的吗?特别是当政府官员、普通民众被看似客观的学术报告、新闻报道所蒙蔽,不加甄别,照单全收,无异于被困在“楚门的世界”。
10月底,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发布报告《稳定中美竞争》(Stabilizing the US-China Rivalry)指出,不少美国专家学者错误翻译、解读中国官方文件,对塑造对华认知、制定对华政策产生消极作用。这些人中不乏前政府官员和自诩“中国通”的“政治精英”,正是他们的“权威”论调让美国官员、民众戴上“有色眼镜”看到了一个不真实的中国。
他们塑造的中国是“对抗好战”的。
中方有学者曾提出“我们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完全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同西方国家的斗争和较量必然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十分尖锐的”。这一提法是强调要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提升对矛盾和问题的预防能力。这对任何国家都再正常不过。但在某些别有用心的“知华”学者口中,却变为中国要从意识形态出发,主动寻求与“异己”国家开展“暴力军事对抗”(violent confrontation)。事实上,中国从不否认各国间的意识形态差异,但也从不认为这会成为和平共处、交流互鉴的阻碍,更不主张因此就对立对抗、互相为敌。
又如“法宝”一词,原指佛家法器,现多被用来形容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经验。中国官方文件经常提到“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说的就是中国治党治国的经验方法。某些所谓的“汉学家”却将“法宝”翻译为“magic weapon”(魔法武器),凭空捏造出杀伤破坏的战争色彩。
真正了解中国的人会明白,自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就崇尚“兼爱”“非攻”的思想,现在更是主张天下一家、命运与共。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对抗、好战的基因。
他们塑造的中国是“专制独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而一些西方学者却把“专政”异化为“独裁”。虽然两个词的英文翻译都是dictatorship,但本质上却有天壤之别。
这些专家学者本应解释好这个英文单词在中国政治语境下的特殊意涵,但却移花接木、指鹿为马,刻意曲解概念,误导民众,给中国贴上“独裁”标签。
事实是,中国实行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试问,如果中国是一个专制独裁的国家,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又怎会超过90%?
他们塑造的中国是“对外扩张”的。
中国共产党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其根本目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证。归根到底,中国是要把自己的事办好,而不是要染指他国,更不是要称霸世界。
但一些美国学者却盯着“世界一流”大作文章,以“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式镜像到中国身上,将军队建设的合理目标扭曲成“中国要将军力投射到全世界,反映出中国想冲出东亚,成为美国的竞争者”(build a military capable of global power projection…the phrase reflects China’s goal to enhance its military presence beyond East Asia, positioning the PLA as a competitor to the United States)。
事实是,在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中国是世界上纪录最好的大国。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国防政策,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过去从没有侵占过他国一寸土地,未来也绝不会搞对外扩张、穷兵黩武那一套。
无心之失还是包藏祸心?
错误解读中国的政策理念,是因为对中文一知半解的无心之失?这样的情况可能存在。但就像兰德公司报告里指出的,更主要原因是这些人在翻译时“选择了比原文含义更强硬的英文表达”(Several of the authors have also translated Chinese terms with more hawkish English alternatives than the original Chinese language sources may imply)。
在美国当前政治生态下,“对华示强”“对抗中国”已成为政治正确,是无知、无良、无德的媒体、学者吸引眼球、博取出位的捷径。客观理性的分析可能无人问津,耸人听闻的“中国威胁论”更能让他们名声大噪。
这些翻译中国官方文件的学者以“知华”之名行“制华”之实。他们所谓的“研究中国”不是为了客观理解中国,而是为了搜罗甚至炮制“证据”来支撑其预设的“中国威胁论”。
这样的中国问题“专家”,懂中文,不代表懂中国;如果心术不正,歪解歪译,越懂中文,危害越大。
正确理解中国的破局之道
有人会说,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一定要从同一个角度来看待中国?我们从来不认为看待事物的视角应该是单一的。认识中国,如同欣赏一幅宏大的画卷,可以远观其全貌与气韵,也可以细品其笔法与用色。但无论怎样,要看真迹,而不是拙劣的仿品;要客观公正看,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
对于政策制定者,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习近平主席指出,战略认知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必须扣好的“第一粒纽扣”。从错误的战略认知出发,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偏。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客观理性地解读对方是政策制定者的首要任务。美方决策者应基于事实真相制定政策,而不是被心怀不轨的“政治精英”的投机言论“带节奏”,这样才能够成为有益两国关系的“压舱石”,而非随波逐流的“风波舟”。
对于专家学者,学术良知与专业深度是立身之本。研究中国,不能先入为主、预设立场,为了迎合某些论点刻意曲解、歪译中国的官方文件和政策理念。这样的研究或许能“一时”激起千层浪,但终究会沉没在历史的垃圾堆里。中国很大,要真正“知华”需要沉下心来了解中国,准确理解原始资料,客观理性分析,得出站得住脚的结论,进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靠的依据,发挥学者应有的作用。
对于媒体人,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缺一不可。中国并不完美,有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可以对此进行客观报道和建设性批评。但媒体有责任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不是仅聚焦于那些符合特定叙事的片段,更不能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媒体应多一些审慎求证,少一些恶意炒作;多一些全面平衡,少一些断章取义,真正成为帮助民众看清事实的“明镜”,而不是扭曲真相的“哈哈镜”。
就在我们读到这份报告,欣慰于美国学界有人对中美关系进行理性思考之际,报告却已从兰德公司的官网撤下,只留下一句“此文件已撤回以进一步审查”。或许报告的发布又挑动了谁敏感的神经或触及了谁利益的奶酪,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想说的是,理解一个与自身不同的文明,需要耐心与谦逊。我们始终相信,基于事实的客观认知,是打破误解的唯一途径;基于平等的真诚对话,是通往和平共处的必然之路。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