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三位外国学者讲述全球治理倡议的实践故事——
“最宝贵的经验是满足人民的需要”
本报记者 王崟欣 曹玲娟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近日在上海举行。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在大会上引起中外专家学者热议。其中,3位外国学者讲述的全球治理倡议在中国实践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坐满市民的阅读室、3元一碗阳春面的社区食堂、为跑步爱好者准备的淋浴间以及面向户外劳动者的爱心驿站……这处由旧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党群服务中心,位于上海寸土寸金的徐汇滨江。大会开幕前一天,英国作家、政治评论员卡洛斯·马丁内斯来到这里参访。“真不可思议,这么好的一片地方被用作公共空间,普通人的需求在这里被满足。那些在西方媒体宣传下成长起来的人,来到这里一定会感到惊讶,因为这与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他感叹道。
马丁内斯已7次来到中国。几乎每一次,他都会惊叹中国的发展速度。一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他的思考。在参访过程中,从黄浦江畔到豫园,从人工智能试验场到上海博物馆东馆,每走过一处,他的笔记本上便多了一段密密麻麻的文字。
大会期间,马丁内斯分享了自己的思考:“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我逐渐明白,中国最宝贵的经验是满足人民的需要。在党群服务中心,户外工作者可以来加热食物,跑步爱好者能来洗澡,这些都关注到普通人的需求。在中国的街头,市容整洁、环境宜人,这是中国长期保护生态的成果,给全球发展以启迪。”
“这次来中国,我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在开幕式主论坛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高棣民,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这样形容自己的体会。
高棣民曾多次往返于美国与中国之间,见证了中国发展的多个重要时刻。“我自以为对上海已相当了解,但这次我从浦东机场驱车进入上海市区时,真切地感觉到一种不知所措。”高棣民说。
高棣民首次来华,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那次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浦东就是最好的例证。”高棣民兴致勃勃地说起一件往事:1980年,他受邀去一个朋友位于浦东乡下的老家做客。“那时,我们需要先乘公交车到黄浦江码头坐轮渡,再换乘公交车,下车后还要步行很长一段路才到目的地。”高棣民说,“那时,浦东没有地铁、高速公路、磁悬浮列车和国际机场。如今,浦东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科技最先进的地区之一,并不断向前发展。”
高棣民认为,这种巨变与中国政府的治理密不可分,“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叫李木兰,花木兰的木兰!”说起自己的中文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人文与语言学院荣休教授李木兰颇为自豪。每每谈起中国与中国文化,她总是面带笑容,言语坚定,毫不掩饰热爱之情。
开幕式前一天,李木兰到位于浦东张江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参观。“我们对中国制造还只停留在纺织品和鞋类的印象必须要改变了。”李木兰说,“如今,中国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快速发展。中国的技术进步正引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