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理解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约500位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展开深入探讨。在对话交流中,“学术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愈发清晰可辨,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得到深刻阐释。
世界研究中国的热情由来已久。从传统研究视角到全球学术对话,越来越多国家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研究中国,共同为世界中国学研究拓展视野、增添智慧。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世界中国学研究。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2023年,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强调“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为促进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作为跨文化的学术实践,世界中国学天然具备联通中外文明的属性。中华文明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中国学也在世界不同文化的阐释中生发、丰富。许多学者将世界中国学称为“中外交流之学”“文明互鉴之学”,就是因为它既有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中国叙事,也有丰富多元的他者视角,并为二者搭建了互学互鉴、互促共进的交流桥梁。正如2023中国学贡献奖得主、加拿大历史学家卜正民所言:“世界中国学的‘世界’二字强调克服文化间的交流障碍,倡导通过增强彼此认知来弥合国与国、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认知鸿沟”。不同文化背景、学术传统、研究方法在中国议题上碰撞交融,不仅有助于向世界讲清楚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还能在阐释中国的过程中增进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丰富人类文明百花园。在全球学术界对“何以中国”的多元回响中,世界中国学日益成为人类追索知识多样性、促进文明和合共生的思想园地。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近年来,世界中国学的热度与日俱增,折射出各国对当代中国认知更新的迫切需求。不少学者通过研究中国来更好地观照自身、理解世界,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洞察未来趋势。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式现代化超越“古今中西之争”,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都极具吸引力。从高质量发展到新质生产力,从共建“一带一路”到四大全球倡议,中国热词日益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对象。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世界中国学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为各国走好现代化之路提供借鉴参考。“中国是一部‘开放之书’”“中国学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各国和谐共处、合作共赢”“越是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越对现代化的未来有信心”……学者们的感叹,道出了推动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时代意义。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面向未来,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理解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启迪智慧、凝聚共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思想和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