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个世纪前,一具头戴黄金面具、沉睡了3000多年的木乃伊,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埃及热。这股“狂热”甚至进入了电影、音乐、珠宝、设计等领域,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并一直绵延至今。
这具木乃伊,正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年轻法老图坦卡蒙,他9岁登基,19岁去世。他为何要让后人把自己制作成木乃伊?又是如何成为了现代社会最著名的埃及法老?
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是为了在来世实现复活永生,图坦卡蒙的目的亦是如此。
古埃及人相信死后灵魂会回到肉身,经过冥界的审判后将在来世实现永恒,但是灵魂必须要有“不朽的肉身”,才能完成从生到死到永生的循环。
木乃伊,正是古埃及人用他们的信仰和智慧做出的“不朽的肉身”,也是灵魂回归之所。
木乃伊制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步骤:净化尸体、取出除心脏外的内脏、脱水处理、填充与塑形、涂抹香料与包裹、最终入棺安葬。
然而,由于王朝更迭,大多数法老们的陵墓都难逃被盗掘的命运,墓室里的木乃伊或是被破坏,或是被盗走。
18世纪末,拿破仑远征埃及后,外国考古学家和探险者涌入埃及,大量古埃及木乃伊被国外发掘者带到了海外。这一现象,直到1922年图坦卡蒙墓的发现,才得以扭转。
图源:路透社
这在考古学界是个历史性的重大发现,因为它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破坏的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它里边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特别是图坦卡蒙木乃伊头上戴着的那件金色面具更是惊艳世人。
这一发现,不仅轰动了世界,还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古埃及风格的设计热潮。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 图源:路透社
随着图坦卡蒙火遍全球,埃及人对自己古文明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民族自信心也随之倍增。这对当时的埃及尤为重要,因为就在图坦卡蒙墓被发掘前的几个月,英国刚刚承认埃及独立,埃及刚刚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的进程。
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所长颜海英看来,图坦卡蒙墓对埃及民族独立运动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埃及开始推动文物保护,不允许帝国列强把在埃及发掘的文物带走。
回顾埃及文物保护的这段历史,不禁令人想到我国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它跟古埃及木乃伊一样“生不逢时”。当时八国联军肆虐华夏,被发现后的几十年中,藏经洞的文物和敦煌壁画,遭到了众多强盗、窃贼的破坏,有的被外国探险者低价购买流失到海外。
随着国人文明保护意识觉醒,我国从民间到政府开启了系统保护,并在100多年后,最终形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敦煌经验”。
古埃及文明就像一个人类文明的木乃伊,为人类留下丰富的物质遗存。如今的埃及,也正从这些历史的遗存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续写属于自己的新文明史。
在此过程中,不少埃及人会看向中国,想知道中国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文明?是如何从文明中汲取力量走向现代化?古埃及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脉络和命运,也给了中国人无数启发。这种文明交流互鉴,并不会因为文明是“活着”或者“消逝”,而被阻断。
2024年,中国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一个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在中国上海开展。
图坦卡蒙并没有通过木乃伊实现复活,但在推动埃及走向民族独立、推动古埃及文明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向世人证明了文明的力量,实现了更大意义上的“永生”。
中国日报四集古埃及文明系列纪录片《穿梭生死: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座》9月27日全平台上线,每天一集,敬请关注。
在探讨了“生和死”的问题后,下一集我们将带你走近奔腾的尼罗河,揭示古埃及文明最初的起源。
出品人:曲莹璞
总策划:曲莹璞
总监制:邢志刚
监制:柯荣谊
制片人:何娜 李畅翔 张若琼
总导演:高启辉
导演:王韦翰
文案:高启辉 王韦翰
出镜/配音:焦洁 阿巴斯(埃及)
摄影:王雨曦 王雨杰 罗斌 李文峰 蔡彬彬
剪辑:迟至威
动画制作:曲星宇
外联总监:焦洁 樊子豪
外联执行:黄恬恬 陈聪芷 黎炳宏 王瑜 赵晨雁
学术顾问
颜海英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所长
薛江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笑冰团队
特别鸣谢
上海博物馆
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
中国日报社国际部
中国日报社文教部
中国日报社上海分社
中国日报社欧洲分社
中国日报社非洲分社
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