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数”联山海 “智”造未来——从东博会看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新机遇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数”联山海 “智”造未来——从东博会看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新机遇

来源:新华社2025-09-20 15:31

  襟山连海千帆至,朱槿盛放迎客来。

  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开幕,60个国家3200余家企业共赴这场秋日之约,16万平方米的展览总规模,集中展示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新成果。

  从推出AI会展智能体到首次创设人工智能专馆和新质生产力专馆,从场内硬核AI产品首发首秀到场外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站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时代的门口,东博会和峰会正见证和推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释放新机遇,共同培育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新动能。

  东博会和峰会成为人工智能合作“大舞台”

  2025年9月19日,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人工智能专馆,一台人形机器人和观众表演拳击。新华社记者 周汀鹭 摄

  渴了,有机器人煮咖啡、制作冰激凌;累了,可坐下来看机器人表演架子鼓,围观机器人拳击赛;谈生意时,各国客商可以使用AI翻译眼镜“同频交流”——这仿若科幻电影的场景,是本届东博会上真实的一幕。

  这是2025年9月17日拍摄的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当日在广西南宁开幕。新华社记者曹祎铭 摄

  走过22年的东博会,今年首设1万平方米人工智能专馆。超100家国内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初创团队参加,不少AI前沿技术和一批新科技、硬核产品争相亮相,人工智能专馆成为中国—东盟数字合作的“超级舞台”。

  一批应用,勾勒出未来场景的生动轮廓。

  躯干由复合装甲覆盖的防爆机器人“天魁1号”,在发生火灾、爆炸等紧急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进入危险区域开展侦察和救援;

  2025年9月19日,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机器人在制作饮品。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仅需110秒,双臂双杯咖啡机器人便可完成两杯高品质现磨咖啡的订单,还能做上精美的“拉花”;

  从智能匹配商机、云端参展、AI客服到智慧会议管理,支持8种东盟语言的AI会展智能体的17个应用场景全面落地,开幕前即完成超3500对线上预匹配和近900场线下洽谈预约……

  2025年9月19日,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参观者在体验人工智能看病。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一场赛事,展示数字经济的诸多可能。

  最初为了配合第22届东博会和峰会而举办的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已诞生智慧口岸、榴莲成熟度识别模型、数字果园等一批具备落地条件的成果。“如果说展馆展示的是‘今天’,那么‘A超’则在孕育‘明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7月举办至今,这一活动已吸引3300多支参赛队伍,其中有329支来自东盟,涉及跨境电商、文旅、汽车、农业等9个子赛道。

  一系列对话,凝聚各方共识,推动成果落地。

  首次举办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圆桌会,成立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为人工智能合作提供机制性保障。中国贸促会与东盟10国工商会共同发布《中国—东盟工商界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合作南宁倡议》等报告,国内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东盟国家商协会和企业围绕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开展洽谈合作。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让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青年创客都能找到自己的接口。”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庆霜说,把峰会打造成为区域人工智能、数字合作的重要平台。

  从“山水相连”到“数据相链”

  走入东博会崇左市展馆,中越友谊关智慧口岸的沙盘展示令人眼前一亮,通过无人驾驶运输车和自动化吊装设备,货物丝滑通关……作为中国首个跨境智慧口岸,这个项目基于卫星导航、人工智能、数据可控交互等技术,借助智慧指挥调度平台,能实现口岸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运行,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2025年9月17日,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参观者在体验AI眼镜。新华社记者 周汀鹭 摄

  从会场走向会外,山水相连的中国—东盟正以大数据和AI为纽带,从多维度、多领域构建智慧化跨境合作链条,加快打造互利共赢的“数字丝绸之路”。

  数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根基。自治区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说,今年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有望投入运营,届时将实现数据从广西南宁直接传输到东盟国家,极大缩短传输距离,降低通信成本,“以南宁到河内为例,数据传输时延将只有3.5毫秒,有力促进跨境电商等数字经济发展”。

  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目前广西已建成12条直达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的跨境陆缆,国际通信信道总容量突破9000吉字节(GB),有效赋能中国—东盟数字贸易与数字经济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在工作(2023年1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中国—东盟信息港,为推动中国—东盟数字互联互通而生。在东博会的展位上,它化身为一个数字生态微缩景观,向来宾集中展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一系列前沿的数字技术和应用解决方案,让抽象的“数字互联互通”变得可视、可感。

  “我们致力于为中国数商开拓东盟市场搭建合规、高效的合作桥梁。着力推动中国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数据人才培训以及行业标准规范在东盟国家落地。”中国东信高级解决方案经理黄恺杰说,截至目前,公司已成功带动21家数商出海。

  从畅通信息动脉到赋能产业升级,再到密切人文交流,“人工智能+”正为中国—东盟更多合作领域注入新动力。

  位于马来西亚八打灵再也市的中国—马来西亚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内,阿里云、大疆、深度求索(DeepSeek)等十多家中国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在此云集。

  “我们与马来西亚电子政务集团(MYEG)共同建设‘面向中国—东盟的数字证照跨境服务平台’,目前正推动中马两国数字身份互认的落地应用,通过AI智能体,中国‘星火·链网’和马来西亚Zetrix区块链的结合,可以实现两国公民在驾驶资格、金融、旅游等领域的跨境身份无缝验证。”广西北投信创集团副总工程师苑翔说。

  自贸区再升级加速释放乘数效应

  当前,中国正加快实施“人工智能+”全球合作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而东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数字市场之一。

  东盟秘书长高金洪表示,中国庞大的数字生态与领先平台将为双方合作提供强大支撑。双方应着力推动数字贸易、电子商务、数据治理等领域合作,并把握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云服务等全球趋势,共同培育独角兽企业与科技巨头,将本地区打造为创新高地。

  “我现在戴的这款眼镜,可以实现在线和离线的外文翻译,也有提词作用,我们正在对接缅甸方面的需求,实现缅甸语的精准翻译。未来还将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东博会展馆内,深圳云译科技有限公司广西负责人巴灿边展示公司产品边对记者说。

  商务部门介绍,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有望年内签署。从2.0版到3.0版,一个包容、现代、全面、互利的自贸协定,将加快释放人工智能合作的潜力。

  东博会期间,众多东盟国家人士来到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南A中心”)参观。今年前8月中心签约国内人工智能项目51个,落地项目40个;签约东盟国家企业16家,覆盖人工智能多个领域。

  位于广西南宁市的东盟多式联运智慧产业城(2024年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南A中心’可以通过东博会,打通技术、资源、市场链路,进而打造包含东盟语料的AI大模型与行业垂类AI智能体,为东盟各国量身定制应用方案,将AI从技术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生产力引擎。”中心首席科学家郭沙说。

  今年2月,中国—老挝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签约。目前,由广西投资集团投资建设的老挝中心已建成约500平方米的展示与交互区域。从算力基础设施到老挝语大模型研发,再到共建企业征信系统等,依托“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模式,广西正以系统化的方式,全方位地为老挝的AI发展提供支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说,通过规则对接、标准互认、机制互通,3.0版将更有利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在东盟市场顺畅落地,推动双方在数字经济等领域携手合作,释放出更大的乘数效应。

  文字记者:段羡菊、黄耀滕、农冠斌

  视频记者:覃广华、黄凯莹、李小卉、郑鑫、梁舜、邹雨沁

  海报设计:代云鹤

  统筹:王乃水、马宁、聂毅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