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心相近|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铭记拉贝的选择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心相近|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铭记拉贝的选择

来源:新华社2025-08-22 16:49

  新华社柏林/南京8月20日电 “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托马斯·拉贝把习近平主席对爷爷约翰·拉贝的这句评价,印在自己著作《拉贝与中国》首页。

  “这是至高荣誉。”托马斯告诉记者,自己访华已近20次,每次都深深体会到中国人民对拉贝的深厚感情。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毅然留守南京,同多位国际友人共同设立“国际安全区”,救助超过二十万中国百姓,并详细记录日军暴行,为历史留下如山铁证。从南京到柏林,人们共同纪念拉贝满怀勇气与大爱的选择,从苦难历史中汲取力量,续写友谊与和平的新篇章。

心相近|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铭记拉贝的选择

  这是8月7日在位于德国海德堡的约翰·拉贝交流中心拍摄的拉贝雕像。新华社记者 张帆 摄

  “他一直被中国人惦念和感激”

  在采访中,托马斯向记者展开一幅南京城的老地图。地图上一小块灰色阴影区域,正是不到4平方公里的“国际安全区”。那是数以万计中国民众在绝境中的希望之所。

  当时,年过五旬、任西门子公司常驻南京代表的拉贝被推举为安全区主席。托马斯告诉记者,拉贝把学校、教堂、西门子厂区等建筑开辟为紧急避难所,冒着生命危险“说服日本人承认安全区可为中国人提供庇护”,四处奔走为安全区找大米和煤等生活物资。拉贝被中国百姓称为“活菩萨”“南京好人”。

  “在当时条件下,少数人的力量不足以拯救整个南京,但他努力救护身边的人。”托马斯说,“他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感动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多年来,拉贝一直被中国人民惦念和感激。”托马斯说,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问德国时在演讲中讲述了拉贝的故事,并在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等场合多次提到拉贝。

  2015年9月,托马斯受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习近平主席在那场活动上向托马斯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心相近|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铭记拉贝的选择

  这是8月7日在德国海德堡约翰·拉贝交流中心拍摄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新华社记者 张帆 摄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章颁发仪式上的讲话中专门提到“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结下了深厚友谊”的反法西斯战士和国际友人。“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你们,记住世界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真挚的话语和情感,令托马斯动容。“习近平主席微笑着同我握手,他十分了解我爷爷在南京的事迹。”托马斯回忆道。

  托马斯已受邀参加今年9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因为我的家族与中国的联系,我觉得自己也是中国的一部分,由衷地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感到高兴。”他对记者说。

  传承“历史的责任”

  “生者不能自保,死者不能入土为安。暴行每天都在发生,实在难以一一列举。”《拉贝日记》中记叙道。

  位于德国柏林的西门子历史档案馆内至今留存着有关拉贝的档案。历史学家埃瓦尔德·布勒歇尔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日期标记为1938年1月的电报复印件。这份电报由拉贝从南京发往西门子德国总部,介绍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在南京的办公楼收容中国平民的情况。

心相近|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铭记拉贝的选择

  7月30日,在德国柏林的西门子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家埃瓦尔德·布勒歇尔展示《拉贝日记》部分原件。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据电报记载,拉贝在办公楼内安置了302名男性、300名女性,其中包括126名10岁以下儿童。电报列出了每名避难者的姓名、性别、籍贯、职业,避难者还一一按下了指纹。布勒歇尔说:“看着这些指纹,仿佛能把人们带入那段历史。”

  托马斯告诉记者,拉贝不仅在日记中记录亲眼见证的历史,返回德国后还整理了多份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报告,因此遭到纳粹德国的审问和警告,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顿。

  拉贝的后代于1996年公开了拉贝日记的内容,引起外界对二战中国战场的关注。托马斯说,爷爷在南京那么小的活动区域内目睹和记录下侵华日军如此多的暴行,由此可见,中国人民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死伤之惨重、遭遇之惨烈难以估量。

  托马斯回忆说,爷爷的日记和书信都保存在一个老木箱中。在他小时候,家人很少主动提及战争年代的事情。当他告诉父亲自己想对日记展开研究时,父亲严肃地说:“你肩负的是历史的责任。”

  托马斯坦言,日本右翼势力也向他发出种种威胁,但履行“历史的责任”是自己心中的志向。后来,托马斯还将系统整理的《拉贝日记》南京部分的手稿捐赠给了中方。

  “深爱中国的人”

  1950年,拉贝逝世,被安葬在柏林西郊。墓碑周围是从南京移栽而来的竹子、梅花和菊花。基座前铺有雨花石。墓碑前方矗立着拉贝半身雕像,其下立有纪念碑,用中德双语镌刻着:“感恩——永远铭记拉贝先生的国际人道主义善举!中国·南京。”墓前摆放着凭吊者送上的簇簇鲜花。

心相近|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铭记拉贝的选择

  这是8月7日在德国柏林约翰·拉贝墓前拍摄的凭吊者留下的纸条。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南京人梁爽在德国学习工作十几年,常带着从中国来的家人、朋友、同学专程到拉贝墓前凭吊。“感谢他,在那种至暗时刻保护了那么多中国民众。”

  “拉贝虽身居异邦,常怀悲悯,视中国人民若同胞。”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墓碑前留下这样一张卡片,表达心中的敬意。

  8月15日,“我的邻居:约翰·拉贝”展览在德国汉堡开幕,中德各界代表百余人共同缅怀拉贝。

  酷暑之中,位于南京的拉贝旧居,参观者熙熙攘攘。南京大学学生丁子懿说:“拉贝先生在危难之中选择留在南京,让我感到他的伟大。”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说,拉贝故居已成为南京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地标,不少学术交流、青少年研学活动都在这里举办。人们以不同的方式铭记和传承着拉贝所象征的大爱精神与和平理念。

  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与和平理念,托马斯和家人在全球创办了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其中两所在中国。在位于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的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中心首席专家梁怡说,拉贝在南京大屠杀中展现出宝贵的人性光辉,与他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的经历和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密不可分,“他原本就是一个深爱中国的人”。

  托马斯说,愿和中国人民一道,将这段战火中结下的深厚友谊传承下去。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拉贝如今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希望通过沟通交流,让更多人了解拉贝与中国的故事。

  策划:李忠发 韩墨

  文字记者:张远 褚怡 夏鹏 单玮怡

  视频记者:刘洋 夏子霖 杜哲宇

  编导:张远 高尚

  视觉:王妍清 吴晓寒 白雪 李锐杰 李梦帆 张忠杰

  统筹:孙浩 赵嫣 朱瑞卿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哈尔滨湿地秋韵美

  • 十五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即,高清大图看圣火装备细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