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聚焦】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尽展“国际范儿”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聚焦】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尽展“国际范儿”

来源:工人日报2025-08-12 10:16

龙舟、武术等项目在成都世运会上竞争激烈,大放异彩

【聚焦】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尽展“国际范儿”

【聚焦】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尽展“国际范儿”

中国队在龙舟8人座公开组2000米追逐赛决赛中。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龙舟飞驰湖面,岸边助威声如潮。8月9日至10日,成都世运会龙舟项目激烈角逐,中国队共取得两枚银牌。

本届世运会,共有12支队伍144名运动员参与龙舟项目角逐。比赛的激烈程度超出人们的预期,6个小项的18枚奖牌由6支代表队瓜分。其中,印尼队成为最大赢家,获得3金2银。

本届世运会,龙舟、武术作为正式比赛项目首次登上世运舞台,加上世运会“常客”——拔河,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尽展“国际范儿”。

龙舟相传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赛龙舟不仅促进竞技交流,还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中国队此次未能摘得金牌,出乎很多观众的意料。实际上,龙舟运动早已突破东亚、东南亚地区等传统开展地区,被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接受并喜爱,已拥有较为广泛的参与人群,竞争日趋激烈。

据国际龙舟联合会统计,目前该机构有近90个国家和地区成员(1991年成立时仅12个成员),全球约有5000万名龙舟爱好者。在此背景下,龙舟顺利“划进”了世运会。

借助成都世运会平台,龙舟项目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印尼选手达尤明随队摘得了2金1银。她对记者表示,东南亚龙舟项目十分普及,每年印尼各地会举办多项龙舟赛事,“我希望通过世运会,能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这个项目,加入我们的行列”。

此次12支参赛队伍中有西班牙、捷克、匈牙利、乌克兰等4支欧洲队伍,他们整体发挥出色。西班牙队摘得了8人座公开组2000米追逐赛的铜牌,赛后队员蒙特阿古多・拉戈对记者表示,龙舟项目最吸引他的就是龙头张嘴的长船还有铿锵有力的鼓点,“这项运动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很有魅力,它需要团队协作,这次是友谊的力量让我们获得了奖牌。”他还告诉记者,西班牙近年来有不少水上项目的爱好者开始体验龙舟运动。

1984年,龙舟正式成为国内体育比赛项目后,迎来快速发展。2010年,广州亚运会首次将龙舟纳入正赛项目,此后的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2023年杭州亚运会,龙舟都作为正赛项目亮相。2021年,龙舟还作为表演项目出现在东京奥运会上,这是龙舟在奥运会上的“首秀”。

成都世运会龙舟项目国际裁判赵晓俐认为,龙舟成为世运会正赛项目,“既得益于其在全球的普及度大增,也因为这项古老运动所持续进行的现代竞技转型”。记者了解到,有别于传统民俗活动中的龙舟赛,为适应竞技比赛和时代,成都世运会的龙舟项目精简了参赛人数,缩短比赛距离,同时要求每支龙舟队都要有一定比例的女性选手。

与龙舟类似,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我国的国粹。此次世运会,武术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设置了武术套路和散打两个分项。在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决赛中,卢卓灵为中国代表团摘得了本届世运会的首金。

近年来,武术在世界体育大赛中影响力不断增强。1990年开始,武术长期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世运会上,从2009年作为邀请项目首次亮相,到如今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武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充分认可。此外,武术还入选了2026年达喀尔青年奥运会。

国际武术联合会秘书长张玉萍认为,武术在亚洲广泛开展,群众基础好,世界其他地区水平也在快速提升,武术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本届赛事彰显了武术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国际竞争力,我相信,武术项目终将进入夏季奥运会。”

赵晓俐认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通过世运会的舞台,拓展了世运会的多样性,也进一步增强了这些项目的影响力,为今后更广泛地进入世界综合性体育大赛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报成都8月10日电 刘兵)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榆中:积极开展灾后恢复工作

  • 河北秦皇岛: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