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欧洲头条丨大众承压 美加关税拖累“德国制造”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欧洲头条丨大众承压 美加关税拖累“德国制造”

来源:央视新闻2025-07-27 17:21

  利润骤降近四成、重组成本高企、全球供应链承压——这是大众集团刚刚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所揭示的现实。乍看是一份企业半年报,实则是一块“德国制造”在全球政治经济裂变中的试金石。大众的阵痛,不只是个体车企的挑战,而是整个德国工业在制度压力、地缘摩擦与技术转型三重夹击下的缩影。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业绩回顾,而是一场制度与战略的深度体检。从非市场化成本的急剧上升,到全球协同体系的断裂,再到创新路径对中国市场的结构性依赖,大众财报清晰勾勒出“德国制造”正在经历的路径重构。在这张复杂博弈的地图中,中欧制度型合作正是穿越不确定性的关键锚点。

  利润骤降背后

  关税阴影下的“非市场成本”

  根据业绩报告,德国大众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584亿欧元,同比基本持平;但营业利润同比下降33%,至67亿欧元,税后利润下跌超过38%,至44.7亿欧元,远低于市场预期。

  根据大众方面解释,导致利润大幅下滑的核心因素之一,正是美国政府对电动汽车及零部件加征的新一轮进口关税。这一政策给大众集团带来了高达13亿欧元的成本负担。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 奥博穆:我们在美国面临的关税显著提高,比过去高出25%。我们明显感受到,仅上半年就给我们的业绩带来了13亿欧元的负担。与此同时,我们正在对大众汽车集团进行大规模重组,并采取了预防措施,以改善大众汽车集团的成本结构。

  对此,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没有人比大众更需要达成一项‘特朗普式协议’”。原因在于,与宝马和奔驰等在美设有整车工厂的竞争对手不同,奥迪和保时捷等大众旗下高端品牌目前并未在美国本土投产,导致其深受27.5%的进口税重压。即便不调价,大众也不得不“自吞”税赋苦果;而若选择提价,则面临失去美国市场份额的风险。

  《每日新闻》指出,“美国的高额关税不仅吞噬了大众本就微薄的电动车利润,更严重挤压了旗下高端品牌的盈利空间。”

  多位德国业内人士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这种由政策主导的“非市场”干预正在形成一种企业无法通过商业手段转嫁的“制度性成本”。

  德国采埃孚集团董事 彼得・霍得曼:我们目前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些关税只会导致北美,尤其是美国的汽车整体更贵。而汽车价格上涨,销量就会减少。整个关税政策的主要弊端就在于汽车产量减少。当产量下降时,我们作为供应商,也只能减少零部件的供货。整个汽车工业最终都会受到冲击。

  德国企业管理咨询专家 托马斯·斯帕努斯:客户反馈显示,整个关税政策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包括成本上升、迫使企业调整计划等直接影响。还有间接影响,即使是已经在美国生产的企业,也无法实现整车全链条生产,一些零部件仍需从海外运输,这就造成了供应链的中断和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战略规划难以推进,企业压力倍增。

  制度性成本的叠加,成为德国制造业在当前国际环境中面临的第一重结构性压力。

  断裂的协同

  全球车企供应链困境

  在制度性成本之外,另一个深层冲击正通过产业链传导机制显现:全球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正在被迫重构。电动车尤其依赖跨国零部件协同,而美国的关税政策打乱了这一节奏。

  一方面,德系车企已在美国设厂多年,具备一定的本地化能力;但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品涉及大量高精密度零部件与嵌入式软件系统,短期内难以实现“闭环生产”,这使得任何政策壁垒都可能造成连锁反应。

  全球制造协作体系的断裂不仅意味着效率损失,更增加了企业在战略规划与财务成本控制方面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格局下,单边主义政策带来的“短板效应”,正逐渐演变为整个产业生态的“系统性硬伤”。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一旦政策变量超过企业自身可控范围,整个制造系统的适配性就会大幅下降,传统的成本优化和布局逻辑也将面临重构。

  从销售市场到创新引擎

  中国在全球市场角色正在重塑

  面对欧美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及亚洲市场的重要性正在提升。大众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在中国的销量同比下降3%,但集团仍明确强调,将通过软件、电池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合作,强化亚洲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

  大众汽车集团首席财务官兼首席运营官阿诺·安特利茨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表示,大众已在中国看到“温和回暖迹象”,并对集团在华推进本地化平台和技术合作表示“非常有信心”。

  面对传统市场波动,中国正在从“销售终端”转变为“创新引擎”,对德系车企的重要性正在被重新定义。大众集团与中国本土企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正推动其全球战略结构的重塑。

  德国资深媒体人 冈特拉姆·凯撒:曾经对于包括大众在内的车企而言,中国只是单纯的销售市场,但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中国在技术、软件等领域的贡献日益增大,这些成果完全可以被善加利用,不仅适用于中国市场,同样也能很好地引入欧洲和德国市场。日前的中欧领导人会晤表明,双边合作潜力巨大,现在需要做的是团结协作,而不是互相制造困难,才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这一判断已在大众的实际行动中得到印证:与小鹏汽车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自2026年起在华量产;CARIAD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专注自动驾驶芯片;同时也与中科创达合作智能座舱解决方案。这些创新项目不仅服务中国市场,也可能“回流”欧洲,为大众整体技术体系赋能。

  从“市场导向”到“技术协同”,中国市场的角色重塑正在成为德国车企应对外部压力、寻求可持续创新的重要支点。

  制度型协作

  中欧关系中的确定性支点

  当多边机制承压、国际规则体系日益碎片化之际,中欧之间的制度性合作显得尤为可贵。多位德国政经界人士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中欧之间的产业协作正成为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重要支点。尤其是在多边机制承压、规则退化的当下,制度型合作对于保障跨国制造体系的稳定性尤为关键。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经济与社会发展司司长 托尔斯滕·吉乐:很遗憾,目前诸如由世贸组织制定的国际贸易规则正面临冲击。这既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也不符合德国的利益。我认为,作为两个出口大国,德国和中国都支持规则导向的贸易与投资体系。我非常希望,德中能再次成为全球规则体系的推动者,也相信通过双边合作,能够共同塑造国际规范,避免世界分裂成一个个孤立的小碎片。

  不只是制度层面,中欧合作的稳定性还来自多维度的长期互动基础。不少人认为,中欧关系不仅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也为全球稳定注入了建设性力量。

  巴伐利亚州前区域发展和环境事务部长 彼得·高韦勒:过去50年,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如何让十几亿人口摆脱贫困、走向繁荣。我们东西方曾一度各自为政,但最终意识到需要相互借鉴。我们对中国人成功应对挑战以及如今在世界政治博弈中成为稳定力量深感钦佩。我认为,中国及其政策的更多参与有助于稳定与和平解决重大冲突。

  在企业层面,中欧在绿色产业链、高科技领域的协作也在不断加深。中方在自动驾驶、芯片、数字化等技术领域的突破,成为德系车企全球布局中的关键动能之一。

  德国宝马政府事务副总裁 托马斯·贝克:在巴伐利亚、在欧洲开启与中国政治层面合作约20年后,我们开始在中国拓展业务。必须说,这是一段悠久且成功的发展历程。尤其在高科技、数字化和未来出行等领域,比如自动驾驶,中国本土技术能力的提升让我们受益匪浅。而早年在政治层面建立起的合作框架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因素。

  当前,德国制造正处于战略转型与制度困境的双重挤压。与中国的制度型协作,有望为其提供确定性的战略支点。从产业协同、标准对接到绿色转型,中欧之间的合作空间仍极其广阔。

  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在裂变中重塑依赖

  大众财报背后,不仅是一家跨国车企的账本,更是一张关于地缘结构重构、政策风险博弈与技术转型突围的复杂地图。制度成本上升、供应链断裂与技术焦虑正同步袭来。

  但同样清晰的是,中国正从制造的终端转身为技术的源头,中欧制度型协作必将成为未来全球制造业稳定秩序的锚点。

  对于德国制造而言,今天的危机或许正孕育明天的路径依赖重塑。而答案,或许正在东方。跨大西洋政策的不确定性正在无形之中促使中欧合作朝更加稳定、更具规则化的方向推进。这或许正是“德国制造”在全球动荡中寻找到的“确定性”答案。

  监制丨曹日 姜秋镝

  主编丨梁弢

  记者丨阮佳闻 张云帆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