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凝聚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合力——中国同国际社会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述评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凝聚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合力——中国同国际社会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述评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2025-07-10 12:53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题:凝聚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合力——中国同国际社会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述评

  新华社记者孙奕、朱超、董雪

  扬对话之帆,谱交融之曲。

  7月10日至11日,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中外嘉宾将在北京出席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中国将与世界携手前行,做文明平等的捍卫者、文明交流的践行者、文明进步的促进者,为实现人类文明共同繁荣进步谱写新篇章。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四个“共同倡导”,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指明路径。

  全球文明倡议是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思想产品。倡议回应国际社会增进文明对话交流的呼声,凝聚起消弭误解隔阂、增进民心相通的力量,为人类团结应对共同挑战注入正能量。

  做文明平等的捍卫者,坚守不同文明和平共处之道

  鼓点轻响,丝竹悠扬,源自不同文明的旋律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交响;帕特农神庙脚下,“古都文明对话”让中国和希腊两大古老文明实现跨越时空的互动;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茶和天下·雅集”系列活动以茶会友,传递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不久前,世界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迎接和庆祝首个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2024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等83个国家提出的决议,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

  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明,这些文明在不断的交流与互鉴中交相辉映,让地球村更加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只有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一种文明才能绵延不绝,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才会群芳竞艳。

  以平等、谦虚的态度,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历史性访问并发表重要演讲。多年来,从法国卢浮宫到中国故宫博物院,从古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到中亚古城撒马尔罕,习近平主席以大国领导人的“文明足迹”阐明,“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人类历史不会终结于一种文明、一种制度”……从主场外交到出国访问,习近平主席一次次向世界阐述中国的文明观。

  秉持文明平等理念,坚定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定自信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带来鼓舞和启迪。

  在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习近平主席指出,“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习近平主席强调,“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向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发表致辞,习近平主席表示,“促进不同文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打破交流壁垒,赓续人类文明的薪火”……

  俄罗斯知名东方学家扎哈罗夫表示,中国提倡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不寻求将其思想变成所有人的教条。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面对各国人民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望,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胸襟,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文明力量。

  做文明交流的践行者,探索拓宽世界现代化之路

  “来吧,我们舞翩迁,来吧,我们心无间。”今年1月14日,中老铁路“跨国春运”飞驰的列车里,“一路欢歌一路情”春节文化主题活动精彩上演。老挝歌手金茉莉的一首《老挝之声》,让人们深切感受着中老铁路既是携手现代化的幸福路,又是相亲相通的友谊路。

  这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中国铁路春运首创的“跨国春晚”新春文化活动。从中国云南昆明驶向老挝首都万象,沿着铁路一路欢歌,让彼此梦想紧紧相连。

  时代大潮中,人类探索现代化的道路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明传承中推陈出新。当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文明的价值空前凸显,文明的互动至关重要,文明的对话正当其时。

  “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从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为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梦想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埃及卢克索神庙,同塞西总统共忆中埃文明交流的源远流长;在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同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探讨中国儒家民本思想与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共通之处;在法国图尔马莱山口,同马克龙总统从历史和文明的高度进行深度战略沟通,续写“高山流水”佳话……习近平主席以文明对话的身体力行,致力于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将文明互鉴伙伴行动列为中非“十大伙伴行动”之首;宣布支持全球南方合作八项举措;分享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验……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积极同各国交流治国理政经验,以实际行动支持各国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自主选择。

  文明对话,有元首外交的高瞻远瞩,也有着眼细处的精心描绘。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积极打造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有力促进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和互学互鉴。

  ——良渚论坛、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世界汉学家大会、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世界古典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成功举办;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雅典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相继成立;

  ——与多国共同举办“文化和旅游年”、开展经典作品互译;

  ——从推动开展“儒伊文明对话”合作到宣布举办中拉文明对话大会;

  ——中非合作论坛成果落实协调人部长级会议发布《2026年“中非人文交流年”概念文件》;

  ——中国积极考虑承办2028年联合国文明联盟全球论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能让世界春色满园”……

  立己达人,胸怀天下。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必将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做文明进步的促进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初夏的上海,黄浦江畔见证中英两国文化领域的“双向奔赴”。一场“上海·伦敦共赴奔流艺术之约”,围绕上海“一江一河”与伦敦泰晤士河展开艺术叙事。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副校长大卫·奥斯韦尔感慨:“两国联合办展的意义超越了展览本身,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从过去到未来,从传承到创新。中国携手各国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与发展进步,推动构建包容不同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促进人员流动和人文交流,推动共同发展与繁荣——

  今年5月31日,车身绘有大雁塔等西安地标建筑的首趟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西安-阿拉木图段)缓缓驶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火车站。中哈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由此掀开新的篇章。

  两年前举行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推动开行面向中亚的人文旅游专列。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往撒马尔罕、布哈拉等丝路古城感受中亚风情,“到中国去”也成为不少中亚国家游客的共同选择。千年丝路人畅其行、物畅其流,带来的是民心相通和文化交融。

  牵头成立“全球南方”智库合作联盟,举办“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举办“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中国正与广大全球南方国家携手谱写多极化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篇章。

  今年6月起,中国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拓展到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实现对海合会国家免签“全覆盖”。从“中国游”成为海外民众的新风尚,到中国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剧等文化“新三样”成规模“出海”,中国以更大范围的开放、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各国共享发展繁荣。

  坚持科技向善和技术赋能,助力文明传承与创新——

  今年马蒂斯·利蒙来到哥斯达黎加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团实习的第一天,就在万国宫里被一副眼镜深深震撼。戴上这副由中国企业研发的眼镜,耳边传来的中文语音便立刻在视野中转化为清晰的英文字幕。“有了这副眼镜,我甚至想直接去中国旅行!”

  技术创新正成为人们幸福的铺路石、文明进步的催化剂。中国积极致力于让技术发展成果惠及国际社会更多人民,推动实现机会均等和包容普惠发展。

  红海之滨,中沙联合考古队“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遗迹,为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提供考古实物资料;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中埃联合考古队让神庙实地景象和出土文物重现于世人面前;共同修复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联合考古发掘哈萨克斯坦拉哈特遗址,中国和中亚文化遗产保护合作让更多丝路瑰宝重绽光华……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中国,正同各国携手挖掘不同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博大的人文情怀观照人类命运,构建包容不同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习近平主席以心系人类前途命运的博大天下情怀和深厚文明情怀,在人类何去何从的关键路口,向世界发出“让文明的灯塔照耀人类前行的正道”的真挚呼吁。

  人类命运与共的理念多次写入联大决议和多边文件,网络安全、气候变化、卫生健康等各领域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陆续确立;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三大全球倡议为建设美好世界描绘蓝图、指明路径;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举办,为不同文明搭建交流对话、互学互鉴平台;

  …………

  以文明之光照亮发展振兴之路,以文明之力增益人类现代化探索,以文明之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份份植根中华文明土壤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当今世界,不同文明的理解与交流尤为重要,共同行动更是关键。”克罗地亚前总统伊沃·约西波维奇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对于推动各国增进相互了解、携手迈向未来至关重要。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人类文明进步一边的中国,将同各国坚定携手同行,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共同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昌航天科普中心焕新升级

  • 三名科学家获得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