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共谱胞波情谊新篇章(大使随笔)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共谱胞波情谊新篇章(大使随笔)

来源:人民日报2025-06-08 08:29

  在缅甸许多地方,只要登高望远,就能看见伊洛瓦底江滔滔激流向南奔去。伊洛瓦底江源起中国西南、纵贯缅甸南北,流淌千年的江水见证了两国亲密交往,缅语“胞波”(意为一母同胞的兄弟)生动反映两国人民深厚情谊。

  75年前,缅甸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两国关系在老一辈领导人身体力行、悉心浇灌下不断发展。周恩来总理身穿缅甸民族服装同当地民众共庆泼水节的佳话传扬至今。75年来,中缅两国始终倡导和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树立了大小国家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2020年习近平主席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中缅关系迈入新时代。

  中缅两国在建交初期就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精神率先解决了边界问题。中方始终将发展中缅关系放在周边外交重要位置,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对缅友好政策面向全体缅甸人民。中方尊重缅甸政治传统,支持缅方选择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两国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在联合国、东亚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多边机制协调配合。

  缅甸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国家,两国在经贸投资、基础设施、电力能源、民生发展等领域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中国是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外国投资来源国,缅甸不少商品在中国市场深受欢迎。随着两国2024年签署缅甸鲜食菠萝、大豆等输华植物检疫议定书,越来越多缅甸优质农产品走进中国家庭。两国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中缅油气管道2024年累计向华输送油气破亿吨。中缅合作的瑞丽江、太平江、小其培等水电站持续为缅甸发展提供电力保障。诸多“小而美”合作项目为缅甸民众特别是偏远地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缅人文交流频添亮点,相知相亲日益加深。缅甸在洛阳白马寺捐建缅式风格佛殿,中国国宝级文物佛牙舍利4次应邀赴缅供奉。中缅宗教人士、专家学者、艺术家、青年和体育等团体近年互访频繁,不断增进相互了解。缅甸中文学习者积极参加“汉语桥”“国际中文日”等赛事与活动,“中文热”在缅甸持续升温。

  今年3月,缅甸遭遇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中方迅速伸出援手,成为第一个派出救援队、第一个救出受困幸存者、第一个在震区搭建起安置中心,同时也是派出救援队伍和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救援队伍成功营救出9名幸存者,为2000多名受灾群众开展诊疗,这些义举赢得缅甸人民广泛赞誉。当地民众为中国救援队员送来凉茶、西瓜和饭菜,为他们涂抹黄香楝解暑防蚊。缅甸人民的善良坚韧让中国救援队员深深感动。

  缅甸是我1995年作为外交官首任常驻的国家,2024年我以中国驻缅甸大使身份再次来到这个国家,甚感亲切,也更知深化新时代中缅友好合作、促进两国民众相知相亲责任重大。站在中缅建交75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中方愿同缅方继续携手努力,共谱胞波情谊新篇章,共创中缅友谊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中国驻缅甸大使马 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龙山:强降雨后恢复生产生活

  • 走进南博会旅居云南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