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外国人眼中的端午故事(体验“中国味儿”)
首页> 国际频道> 海外看中国 > 正文

外国人眼中的端午故事(体验“中国味儿”)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5-31 08:59

  当地人教恩佐包香囊。受访者供图

  黄春隆(右二)体验划龙舟。杭州余杭区五常街道办事处供图

  罗珃身着汉服,沉浸式体验端午文化后拍照留念。受访者供图

  吃粽子、赛龙舟、做香囊……外国友人对端午文化有多少了解?哪些端午习俗令他们印象深刻?本报采访了几位在华留学生,听听属于他们的端午故事。

  1

  恩佐(法国):

  倾听文化的共鸣与回响

  我来自法国中部卢瓦雷省的小城蒙塔日,我的家乡与中国渊源已久,它是邓小平年轻时曾经勤工俭学的地方,因此,我从小就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去年我终于圆梦来到中国,在三峡大学学习中国文化与国际关系。

  在湖北宜昌的这一年,我体验到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魅力。我曾经以为,在课本上读过屈原投江的故事,看过赛龙舟的图片,这就算是懂得了端午。但当亲身参与后,我才发觉书本里的描述仅是冰山一角。

  去年6月,我来到屈原的故乡宜昌秭归县,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包粽子。空气中混合着艾草和糯米的清香,面前摆着粽叶、糯米、红豆、鲜肉,我一边学着卷叶,一边把馅料层层叠好,再用棉绳把粽子扎紧。包粽子比我想象的复杂很多,起初我总是失败,但当地人温和的笑容和鼓励的眼神让我安下心来。在他们手把手的指导下,我最后成功包出了一个漂亮的粽子,味道也很好。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中国人的友善、包容,以及对节日传统的尊重。

  不仅是粽子,其他的端午习俗也令人难忘。端午之际,很多家庭都会在门前悬挂艾叶以驱邪避祸。在小巷中漫步,我看见家家户户门口嫩绿的艾草束在阳光下闪着柔和的光,微风吹过,艾草香扑面而来。这些绿意带来的温馨与安宁,混合着糯米香与人情味,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在激昂的龙舟鼓声中,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法国西北部港口城市布雷斯特会举办航海节,那里的赛船活动同样热闹,海风与桨声交织,水面上一派欢腾。当三峡的龙舟鼓声与记忆里布雷斯特的航船汽笛声遥相呼应,我忽然读懂——不同的浪花终将汇入同一片海洋。虽然中法文化有别,但节日里对团圆与平安的追求是殊途同归的情感。

  这段文化交流的旅程让我从书本的知识走进了真实的生活,也让我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我希望能够成为塞纳河与长江之间的信鸽、中法文化和友谊的桥梁,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生动、真切而有温度的侧写。希望更多人能够来到中国,来到三峡,在山水之间倾听文化的共鸣与回响。

  (吴雪聪、杨斯羽采访整理)

  2

  黄春隆(印度尼西亚):

  感受“同舟共济”的东方智慧

  我在2023年9月来到中国杭州,目前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说起端午,我并不陌生。在我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每逢端午,当地华人会举办各类盛大活动,节日气氛热烈。去年6月,我第一次在中国过端午节,和朋友一起包粽子、系五彩绳、制作艾草花束,体验原汁原味的端午“味道”。

  今年端午,我最期待的是龙舟竞渡。听朋友介绍,赛龙舟历史悠久。有种说法是,中国的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国家濒亡之际沉江自尽,当地百姓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遗体,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龙舟竞渡。在这个故事里,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令人动容的家国情怀。

  去年,我参加了由杭州余杭区五常街道组织的龙舟体验营,亲身感受竞渡带来的“速度与激情”。我和同校好友组成队伍,伴着耳边观众的热情欢呼挥桨出发,溅起的水花在河道绽放。握桨、入水、拉水、出水、回桨……随着龙舟划至终点,我们挥舞校旗、举桨欢呼。在龙舟运动中,我感受到了奋斗和团结的力量——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同一条水道上并肩奋进,这不正是“同舟共济”的东方智慧吗!

  除了体验划龙舟,我还现场观看了五常龙舟胜会。当地人说,五常龙舟胜会是杭州西溪湿地五常区域一带水乡特有的端午节民俗庆典活动,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还是中国国家级非遗。上百艘龙船在西溪湿地相聚,密密匝匝,热闹非凡。其中,有不少用雕花舱板装饰的“彩龙船”,制作精致,犹如亭台楼阁。“请龙王”、讨飨、披红、龙船水洗门槛……胜会还有不少特色习俗,当地人借此祈佑一年风调雨顺、事事如意。

  一水同舟,万众一心。最近,我和我的龙舟伙伴们在健身房苦练力量,下水练技术,为今年的端午赛龙舟做足准备。在我眼中,龙舟不仅是竞渡的水上之舟,更是团结之舟、奋斗之舟,无论来自何方,只要心怀热爱、携手向前,我们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端午味正浓,我希望能够参加更多类似的中国传统活动,这能帮助我更加了解中国——不仅是现代的中国,更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

  (本报记者 丁美栋采访整理)

  3

  罗珃(肯尼亚):

  香气背后,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是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在山东师范大学学习已有6年时间。正因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我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片热土。我第一次接触端午节习俗,是在中国朋友的家里。

  还记得我刚来中国时,端午节那天,朋友邀请我来到家中做客,和他的家人一起过端午。碧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摆在面前,我学着朋友的操作,手指不熟练地包着粽叶。

  在聚会临别时,朋友的奶奶拿出一只做工精致的香囊送给我。香囊很好闻,里面装着中药材和香料,外面垂着五彩绳。奶奶说,中国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蚊虫滋生,疾病易发。通过佩戴装有芳香气味或药用价值草药的香囊,能“辟秽除恶”,保护佩戴者不受瘟疫侵扰。

  这两年,我陆续参加了多个端午节活动:去山东济南大明湖看赛龙舟,体验颇具济南特色的“碧筒饮”,将莲叶中心刺破和莲茎相通,荷叶盛酒,从茎管的末端吸酒喝;体验中医药的神奇妙用,用金银花、荷叶冲泡茶水饮用,可以清热降火……在山东,不同地市之间的端午节习俗,各有特色和差异。听朋友说,在胶东地区,人们会用露水擦脸,有明目之说。除了插艾蒿以外,胶东人民还会加插桃枝,用以驱邪;德州还会加挂纸葫芦。济南则是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贴在门上,用以驱“五毒”,防瘟疫。不同地方的端午习俗各有不同,让我不禁感慨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中国多年,我对端午节的理解越发深刻,这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文化感动。端午将至,我和朋友再次围在一起,包起了粽子。这次,我能够熟练地把糯米包进粽叶。这也让我再次想起了我的家乡,肯尼亚人民会用香蕉叶铺底蒸煮米饭。粽子出炉,糯米香味传来,鼻尖还能闻到桌旁香囊里的药草清香,沁人心脾——这是独属于端午的香味。而在这些香气背后,我看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本报记者 肖家鑫采访整理)

[ 责编:宫辞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哈尔滨湿地秋韵美

  • 十五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即,高清大图看圣火装备细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