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外国人眼中的端午故事(体验“中国味儿”)
首页> 国际频道> 海外看中国 > 正文

外国人眼中的端午故事(体验“中国味儿”)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5-31 08:59

  当地人教恩佐包香囊。受访者供图

  黄春隆(右二)体验划龙舟。杭州余杭区五常街道办事处供图

  罗珃身着汉服,沉浸式体验端午文化后拍照留念。受访者供图

  吃粽子、赛龙舟、做香囊……外国友人对端午文化有多少了解?哪些端午习俗令他们印象深刻?本报采访了几位在华留学生,听听属于他们的端午故事。

  1

  恩佐(法国):

  倾听文化的共鸣与回响

  我来自法国中部卢瓦雷省的小城蒙塔日,我的家乡与中国渊源已久,它是邓小平年轻时曾经勤工俭学的地方,因此,我从小就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去年我终于圆梦来到中国,在三峡大学学习中国文化与国际关系。

  在湖北宜昌的这一年,我体验到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魅力。我曾经以为,在课本上读过屈原投江的故事,看过赛龙舟的图片,这就算是懂得了端午。但当亲身参与后,我才发觉书本里的描述仅是冰山一角。

  去年6月,我来到屈原的故乡宜昌秭归县,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包粽子。空气中混合着艾草和糯米的清香,面前摆着粽叶、糯米、红豆、鲜肉,我一边学着卷叶,一边把馅料层层叠好,再用棉绳把粽子扎紧。包粽子比我想象的复杂很多,起初我总是失败,但当地人温和的笑容和鼓励的眼神让我安下心来。在他们手把手的指导下,我最后成功包出了一个漂亮的粽子,味道也很好。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中国人的友善、包容,以及对节日传统的尊重。

  不仅是粽子,其他的端午习俗也令人难忘。端午之际,很多家庭都会在门前悬挂艾叶以驱邪避祸。在小巷中漫步,我看见家家户户门口嫩绿的艾草束在阳光下闪着柔和的光,微风吹过,艾草香扑面而来。这些绿意带来的温馨与安宁,混合着糯米香与人情味,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在激昂的龙舟鼓声中,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法国西北部港口城市布雷斯特会举办航海节,那里的赛船活动同样热闹,海风与桨声交织,水面上一派欢腾。当三峡的龙舟鼓声与记忆里布雷斯特的航船汽笛声遥相呼应,我忽然读懂——不同的浪花终将汇入同一片海洋。虽然中法文化有别,但节日里对团圆与平安的追求是殊途同归的情感。

  这段文化交流的旅程让我从书本的知识走进了真实的生活,也让我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我希望能够成为塞纳河与长江之间的信鸽、中法文化和友谊的桥梁,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生动、真切而有温度的侧写。希望更多人能够来到中国,来到三峡,在山水之间倾听文化的共鸣与回响。

  (吴雪聪、杨斯羽采访整理)

  2

  黄春隆(印度尼西亚):

  感受“同舟共济”的东方智慧

  我在2023年9月来到中国杭州,目前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说起端午,我并不陌生。在我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每逢端午,当地华人会举办各类盛大活动,节日气氛热烈。去年6月,我第一次在中国过端午节,和朋友一起包粽子、系五彩绳、制作艾草花束,体验原汁原味的端午“味道”。

  今年端午,我最期待的是龙舟竞渡。听朋友介绍,赛龙舟历史悠久。有种说法是,中国的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国家濒亡之际沉江自尽,当地百姓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遗体,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龙舟竞渡。在这个故事里,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令人动容的家国情怀。

  去年,我参加了由杭州余杭区五常街道组织的龙舟体验营,亲身感受竞渡带来的“速度与激情”。我和同校好友组成队伍,伴着耳边观众的热情欢呼挥桨出发,溅起的水花在河道绽放。握桨、入水、拉水、出水、回桨……随着龙舟划至终点,我们挥舞校旗、举桨欢呼。在龙舟运动中,我感受到了奋斗和团结的力量——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同一条水道上并肩奋进,这不正是“同舟共济”的东方智慧吗!

  除了体验划龙舟,我还现场观看了五常龙舟胜会。当地人说,五常龙舟胜会是杭州西溪湿地五常区域一带水乡特有的端午节民俗庆典活动,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还是中国国家级非遗。上百艘龙船在西溪湿地相聚,密密匝匝,热闹非凡。其中,有不少用雕花舱板装饰的“彩龙船”,制作精致,犹如亭台楼阁。“请龙王”、讨飨、披红、龙船水洗门槛……胜会还有不少特色习俗,当地人借此祈佑一年风调雨顺、事事如意。

  一水同舟,万众一心。最近,我和我的龙舟伙伴们在健身房苦练力量,下水练技术,为今年的端午赛龙舟做足准备。在我眼中,龙舟不仅是竞渡的水上之舟,更是团结之舟、奋斗之舟,无论来自何方,只要心怀热爱、携手向前,我们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端午味正浓,我希望能够参加更多类似的中国传统活动,这能帮助我更加了解中国——不仅是现代的中国,更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

  (本报记者 丁美栋采访整理)

  3

  罗珃(肯尼亚):

  香气背后,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是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在山东师范大学学习已有6年时间。正因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我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片热土。我第一次接触端午节习俗,是在中国朋友的家里。

  还记得我刚来中国时,端午节那天,朋友邀请我来到家中做客,和他的家人一起过端午。碧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摆在面前,我学着朋友的操作,手指不熟练地包着粽叶。

  在聚会临别时,朋友的奶奶拿出一只做工精致的香囊送给我。香囊很好闻,里面装着中药材和香料,外面垂着五彩绳。奶奶说,中国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蚊虫滋生,疾病易发。通过佩戴装有芳香气味或药用价值草药的香囊,能“辟秽除恶”,保护佩戴者不受瘟疫侵扰。

  这两年,我陆续参加了多个端午节活动:去山东济南大明湖看赛龙舟,体验颇具济南特色的“碧筒饮”,将莲叶中心刺破和莲茎相通,荷叶盛酒,从茎管的末端吸酒喝;体验中医药的神奇妙用,用金银花、荷叶冲泡茶水饮用,可以清热降火……在山东,不同地市之间的端午节习俗,各有特色和差异。听朋友说,在胶东地区,人们会用露水擦脸,有明目之说。除了插艾蒿以外,胶东人民还会加插桃枝,用以驱邪;德州还会加挂纸葫芦。济南则是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贴在门上,用以驱“五毒”,防瘟疫。不同地方的端午习俗各有不同,让我不禁感慨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中国多年,我对端午节的理解越发深刻,这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文化感动。端午将至,我和朋友再次围在一起,包起了粽子。这次,我能够熟练地把糯米包进粽叶。这也让我再次想起了我的家乡,肯尼亚人民会用香蕉叶铺底蒸煮米饭。粽子出炉,糯米香味传来,鼻尖还能闻到桌旁香囊里的药草清香,沁人心脾——这是独属于端午的香味。而在这些香气背后,我看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本报记者 肖家鑫采访整理)

[ 责编:宫辞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主席在阿斯塔纳的精彩瞬间

  •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6月16日,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细胞》发表论文,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丁果说:“这为稳定的生殖分工奠定了基础,促成了蚂蚁从独居物种演化成社会性群体物种。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2025-06-16 09:50
新农人之“新”,不仅是身份上的“新来”之意,更在于他们的技能、理念、思维之新。
2025-06-16 09:49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