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未来属于理解文明互鉴的智者(国际论坛)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未来属于理解文明互鉴的智者(国际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2025-03-26 07:37

  正如生物多样性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样,一个多元文明竞相发展的世界,更有利于激发适应力、创造力。中国秉持的和而不同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远比竞争与遏制思维更契合现代社会复杂性的愿景

  在宏伟的历史织锦中,那些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针线无比绚丽。交织繁密的思想激荡、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深刻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文明的故事》一书中,以“我们的东方遗产”作为开篇,着重强调东方文明的世界贡献以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为人类进步发挥的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绝非某个文明的独自创造,而是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共同编织而成的珍贵遗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世界恰似一座美不胜收的花园,花园里绝非单一文明的一枝独秀,而是多元文明的百花争艳。“花园”这一比喻,为我们理解文明发展提供了独特且深刻的视角。一座花园得以繁茂,依靠的并非征服、压制,而是丰富的多样性、彼此的相互适应以及精心的培育。每一株植物虽各有不同,但都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文明也在相互依存中蓬勃发展,其韧性源自多元平衡。

  当下,国际秩序演变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充斥支配、压榨、单边主义的旧范式正为时代所淘汰,其固有的局限性暴露无遗。保护主义、经济脱钩反映的并非强大的实力,而是面对系统性变革的消极反应。历史早已证明,将压制竞争对手视为维持稳定的最佳方式是站不住脚的。唯有通过合作、互惠以及追求共同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安全与稳定。

  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必须摒弃零和思维。从根本上看,零和思维与适应复杂生态系统的应有逻辑背道而驰。文明并非在孤立状态下发展,而是在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不断成长的。回顾历史,那些文明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无一不是文明交流活跃的黄金时代,比如盛唐时期的中国,又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多极世界不是对稳定的威胁,而是稳定的最佳保障。多个创新中心的存在,确保没有任何一种单一模式会僵化成为教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为实现繁荣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也降低了系统性风险。正如生物多样性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样,一个多元文明竞相发展的世界,更有利于激发适应力、创造力。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中国倡导的相互尊重、文明对话和共同发展,是对历史经验的智慧总结。历史上,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简单的贸易通道,还是一条知识传播的通道,它跨越数千公里,将医学、艺术、哲学思想等广泛传播。

  当今世界,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为了超越当前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思维模式。不同文明不是陷入生存竞争的僵化实体,而是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它们之间的互补性远远大于冲突性。真正的创新源于相互融合,而非相互排斥。上述思维转变并非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气候变化、技术变革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都迫切需要我们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开展合作,寻求解决共同挑战的方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承受绝对孤立。中国秉持的和而不同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远比竞争与遏制思维更契合现代社会复杂性的愿景。

  人类文明是一座繁花似锦的百花园。未来不属于那些封闭或是妄图主宰一切的人,而是属于那些懂得精心培育、善于适应变化,并且深刻理解文明互鉴能够惠及所有人的智者。如果说历史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那便是那些最具生命力和持久性的文明,往往是那些积极拥抱交流、融合以及懂得相互尊重的文明。曾经,丝绸之路将不同文明相互连接。如今,我们迎来了培育新的文明花园的关键时刻——通过合作而非分裂,来培育实现繁荣的文明百花园。

  (作者为澳大利亚评论作家、亚洲问题专家卡丽·麦克恩)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新闻发布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2025-08-26 10:27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2025-08-26 10:27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2025-08-26 10:27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的汪程远副研究员,携手香港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中玄武岩岩屑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该研究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也为解释其他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2025-08-25 09:54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