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观察|从博鳌“热词”看下一个“亚洲奇迹”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国际观察|从博鳌“热词”看下一个“亚洲奇迹”

来源:新华网2025-03-25 11:06

  新华社海南博鳌3月24日电 题:从博鳌“热词”看下一个“亚洲奇迹”

  新华社记者宿亮

  沙白水清,木棉花开。中国南海之滨的小镇博鳌再次迎来世界目光。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即将召开。“开放包容”“创新驱动”“全球治理改革”……谈起本届论坛年会,与会嘉宾与专家学者不约而同提起这些关键词。人们期待通过思想碰撞,找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通途,共同创造下一个“亚洲奇迹”。

这是3月24日拍摄的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开放包容”延续“亚洲奇迹”

  “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甘蔗同穴生,香茅成丛长”……亚洲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是实现持久繁荣的必由之路。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兼事务局局长泉川友树告诉新华社记者,在世界面临越来越多不确定性背景下,亚洲各国政要和各界人士共商应对之策有特别意义。他强调,亚洲各国应合力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共同发出维护自由贸易最强音”。

  “要延续‘亚洲奇迹’,必须加强区域合作。”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金平表示,亚洲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充分证明合作共赢必须建立在更深层次的贸易一体化、创新共享和人文交流基础之上。

  澳大利亚福德士河集团金属业务首席执行官狄诺·奥特兰托认为,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关键在于多边主义,因为“没有国家能单独确保长期繁荣”。

  “面对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挑战,开放和包容才是扩大各国对话、加强交流、相互借鉴的必由之路。”巴西商业领袖组织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小若泽·里卡多·卢斯(中文名:李嘉诺)说。

  “创新驱动”造福全球发展

  年会开幕前,博鳌亚洲论坛会场外的大榕树下,工作人员正调试机器人咖啡师。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科技创新多点开花,成果竞相涌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推动中国稳步走在科技创新前沿。

3月20日在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拍摄的智能产线。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虽然远在地球另一边,卢斯也密切关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动向。他告诉记者,“创新”和“可持续”是他最为关心的博鳌关键词。他认为,通过重视创新和有效政策引导,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进步迅速,并积极与合作伙伴分享,助力全球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斯里兰卡“一带一路”组织创始董事亚西鲁·拉纳拉贾强调,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推动了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领域高速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成功范例。

  中国企业的研发降低了电动汽车电池的成本,进而降低了全球南方国家使用更清洁交通方式的成本;数字化、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中国方案增强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金平告诉记者,中国的创新不仅造福自身,更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务实合作”助推治理改革

  不少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为应对共同挑战,世界各国应加强务实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共同搭建起连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

3月24日,记者在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多格-乌伊表示,亚洲国家及全球南方国家有加强南南合作、积极推动全球治理重塑的愿望。中方通过博鳌亚洲论坛等平台,持续表达对全球南方国家团结自主发展的承诺,通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让全球发展中国家获得切实利益,推动了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保加利亚国民议会前议长米哈伊尔·米科夫说,当前世界面临两种趋势,一种是限制自由贸易、推行保护主义;另一种是推动世界深化交流。米科夫强调,中国倡导的全球合作理念和全球治理方案是开放的和鼓励自由、公平竞争的,对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更有积极意义。

  瑞士智库霍瑞西斯组织主席、世界经济论坛前董事弗兰克·于尔根·里克特表示,在当前世界格局加速演进大背景下,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平台的作用越发重要。他说,中国在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方面的努力,展现了对完善全球治理的坚定承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秉持包容、开放、合作的精神。只有携手应对挑战,各国才能实现长期繁荣”。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内超大直径穿黄隧道开始盾构掘进

  • 重庆北碚: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