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China Travel”为何持续升温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China Travel”为何持续升温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5-02-20 08:52

  “周五下班去中国” “组团‘打卡’中国年”

  “China Travel”为何持续升温

  “周五下班去中国”“组团‘打卡’中国年”……新春伊始,火爆的“China Travel”(中国游)持续升温,大批外国游客来到中国,领略中国美景、体验中国文化、享受中国美食。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到中国过春节的外国游客较2024年增长150%,创下新高。

  “China Travel”蓬勃发展,是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体现。“中国游”持续升温的原因有哪些?我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释放了什么信号?记者采访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海关总署研究中心海关政策研究部副主任邵冠华。

  免签“朋友圈”再次扩容,东盟国家旅游团可免签入境云南西双版纳

  记者:国家移民管理局2月10日发布公告,即日起,实施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云南西双版纳免签政策。免签“朋友圈”再扩容,有何重要意义?

  戴斌: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也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国。新时代以来,来自东盟地区的游客数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此次有关部门宣布新的举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10个国家的旅游团可免签入境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必将极大激发东盟国家游客入境旅游的潜力。

  入境旅游是国家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国民休闲一道构成了我国当代旅游发展的市场基础。把入境旅游放在国家旅游战略体系的大盘之中去思考,把旅游业放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中去思考,我们才能深刻领会到党中央对入境旅游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才能够清晰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完善国内旅游接待环境等。免签入境可以让东盟国家人民更方便地来华旅游,享受更好的旅游产品,感受可信可爱可亲的中国,云南等地可以以此为契机,强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邵冠华:这项政策是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支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举措。政策实施后,某在线旅游平台东盟国家用户对西双版纳的搜索热度在1小时内环比增长37%。

  深化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东盟游客通过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实地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成就,能够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推动中国与东盟“民心相通”。这项政策也是中国深化与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通过旅游合作带动经贸、教育、科技等领域更广泛的协作,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有助于提升区域内监管服务水平。西双版纳文旅、交通、边检、海关、铁路等部门紧密联动,专门开发“东盟国家免签旅游团信息申报系统”,精心打造18条特色旅游线路产品及旅游消费新场景,优化边检预检预录机制,缩短通关时间。针对东盟游客需求,在线旅游平台优化多语言服务,旅行团加强泰语、越南语等小语种导游培训,开发傣族文化体验、热带雨林探险等特色产品,推动旅游服务升级。

  政策试点成功将产生辐射效应。如果政策效果显著,未来免签范围可能将扩展至广西、贵州等邻近省区,进一步提升中国对东盟开放的广度、力度、深度。下一步,甚至可以探索非洲、南美洲等地的旅游团免签试点,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激发入境游市场整体活力。

  “中国游”的火爆是中华传统文化吸引力、政策便利化与消费体验升级的综合效应

  记者: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入境游订单量同比显著增长,显示出外国游客对中国春节的热情高涨。今年春节为何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

  戴斌:“中国游”的火热是我国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消费支付日益便利化等多重因素共同支撑。今年春节期间,受港澳基础市场、互免签证政策、交通便利、亚冬会举办等影响,入境旅游迎来高质量发展新的窗口期。

  春节假日期间,各国游客感受中国年味,参与逛庙会、猜灯谜、体验非遗等活动。数据显示,我国共接待了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游客,入境游客人数343.21万人次,同比增长6.2%。美国也进入了我国十大入境游客源国,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今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过年旅游”成为一个国际现象,无论是中国游客到海外旅游过年,还是海外游客入境组团“打卡”中国年,都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另外,科技感十足也是今年春节的显著特征,多地上演的“无人机表演+烟花秀”,营造的旅游新场景等,都为旅游创造了全新的内容,提供了全新的场景,为游客深入全面了解中国提供了全新契机。

  记者:去年开始,“中国游”就在海内外社交媒体爆火,今年这一现象又不断延续。外国游客为什么青睐“中国游”?

  邵冠华:“中国游”的火爆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热潮,这一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华传统文化吸引力、政策便利化与消费体验升级的综合效应。

  近年来,我们持续扩大免签“朋友圈”,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实施便利化措施、简化入境流程。中老铁路等跨境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上海、海南等地的机场国际航线增班扩量,极大提升了国际游客的出行体验。今年春节,各地举办了丰富多样的非遗活动,外国游客沉浸于“中国年”的烟火气中,通过穿汉服、写春联、学唱戏等参与式活动,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我国幅员辽阔,从热带雨林到冰雪奇观应有尽有,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一次旅行可涵盖多重体验。近年来我国旅游服务持续优化,带来体验不断升级,推广“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支付体系,在景区增设多语种标识,降低了外国游客的出行障碍。一些景区引入刷护照入园系统、多语种自助导览设备,旅行社开发“文化+自然”融合线路等,满足了外国游客的需求。

  为了更好服务持续升温的“中国游”,2024年6月,海关总署等16部门联合印发《入境旅游促进计划(2024—2026年)》,多方合力为海外游客提供更便捷的“中国游”,全面推动入境旅游加快恢复发展。

  海关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相结合,在总署层面即将出台专门的促进航空口岸通关便利化政策措施,同时支持直属海关开展监管制度创新,北京、海口等海关相继发布促进入境旅游消费升级的措施。比如,北京海关2025年1月22日发布《关于促进入境旅游及消费的十项措施》,包括便捷旅客申报、前置出境值机、减少通关环节、实现无感通关、畅享通程联运、打造同楼中转、同机位“混合接飞”、丰富免税品供给、“免税+”促进消费、便利离境退税等具体措施。

  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

  记者:近年来,我国全面放宽优化免签政策,推出一系列便利外国人来华政策举措,“中国游”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优先选择。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有何积极意义、释放了什么信号?

  戴斌:入境旅游作为我国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开端,一直都是我国旅游工作的重点。入境旅游可以带来国家旅游业的消费增量和市场的新动能,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完善都有拉动作用,这种拉动是长期的、全方位的;入境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促进旅游强国建设,伴随着连续推出签证、移民、口岸和消费支付便利化政策,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对外对港澳台人文交流和旅游推广力度;“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支付便利化措施,有效提升了外国入境旅游者的消费体验感,多个城市的国际语言导览导游系统提升完善,让整个城市的面貌发生改变。

  近年来,从入境旅游的空间分布上看,游客在中国的入境口岸变得更加多元了,城市旅游目的地变得更加丰富,从上海、北京、广州等门户城市、口岸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辐射扩散;从旅游方式看,由于我国民航、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游客来中国更加方便了,可以选择自由行等多样的方式;从旅游评价来看,外国游客深入中国大江南北,品美食、看美景,直观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步和发展,体会到中国人民的善意和友好,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真实感受,对中国的评价友好度明显上升。

  去年以来,“China Travel”成为海外社交媒体的“热词”。在这一轮中国旅游热中,外国游客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他们通过感受真实的中国,对中国的认识评价趋于客观、理性和公正,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发展旅游的战略意义,也就是通过旅游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邵冠华:这些政策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中外人员交往和交流合作,带来了积极影响。数据显示,2024年,免签入境外国人达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

  政策直接刺激了入境旅游市场,吸引更多外国游客进行深度游和定制游,带动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便利的签证政策也吸引了更多国际商务人士和投资者,促进外资流入和国际贸易合作,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民间交流。通过简化签证流程,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开放包容的姿态,这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标志,重塑了全球对中国的认知,尤其在西方年轻群体中认可度较高。

  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不仅回应了单边主义抬头的挑战,也表明中国愿以自身开放推动全球化进程,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信心。面对部分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与中国“脱钩”,中国以便利化打破封锁,强化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联系。签证政策优化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撑,通过吸引国际游客和投资者,中国进一步激活内需市场,同时促进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跨境流动,推动产业链升级。此外,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签证政策,不仅催热了旅游市场,还深化了区域经济合作。

  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仅是便利人员往来的技术性调整,更是国家战略的具象化体现。未来,随着制度型开放的深化,中国有望在签证互惠、数字签证等领域进一步创新,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本报记者 薛鹏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铁路物流运输助力春耕生产

  • 辽宁营口:“北粮南运”运输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近,全国多地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系统应用于政务和公共服务。
2025-02-20 14:40
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在持续:不仅多个平台宣布接入DeepSeek,各个行业也密集搭上这趟“快车”。2月4日,DeepSeek系列大模型正式上线昇腾社区,开发者可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并支持昇腾硬件平台上开箱即用。
2025-02-20 10:02
近日,全国首套大型智能化森林火灾救援处置训练设施顺利通过最终验收,在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正式交付使用。
2025-02-20 02:50
19日,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发布了“天关”卫星的最新发现。
2025-02-20 02:50
夜幕低垂,驾车穿行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隧道中,柔和光线如点点星光洒下,为隧道披上一层温暖的光纱,照亮往来的车辆。
2025-02-20 02:5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5-02-20 02:50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