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海上升起新地标——中企承建马来西亚槟城跨海输电项目助力当地发展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海上升起新地标——中企承建马来西亚槟城跨海输电项目助力当地发展

来源:新华网2025-01-02 09:30

  这是1月1日在马来西亚槟城州拍摄的槟威海峡中央的六座采用“槟榔果”外形设计的输电杆塔。新华社发(张纹综摄)

  新华社马来西亚乔治市1月1日电 特写|海上升起新地标——中企承建马来西亚槟城跨海输电项目助力当地发展

  新华社记者王嘉伟 李奕慧 毛鹏飞

  “五、四、三、二、一……新年快乐!”

  2024年12月31日午夜,屹立在马来西亚槟城州槟岛东侧槟威海峡中央的六座输电杆塔依次点亮景观灯,与岸边的民众共同迎接2025年的到来。

  这是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马来西亚槟城275KV跨海输电线路项目举行的跨年亮灯仪式。灯光辉映海天,在夜空中勾勒出海上电塔的宏伟轮廓,为壮丽的槟威海峡增添了一道别致风景。

  据介绍,该项目是中马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全长8.5公里,毗邻槟威大桥。项目建设的31座输电杆塔横跨槟威海峡,其中6座标志性双肢结构杆塔采用“槟榔果”外形设计并装有景观灯,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作为槟城本地人参与到家乡建设,我感到非常自豪。”项目设计与技术副经理方韦颖说,“这个项目是马来西亚首个大规模跨海输电线路,引入中企的工程经验及技术标准,能在其中担任工程师并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槟城拥有马来西亚最大电子产业集群,具有50余年电气电子行业发展历史,被誉为“东方硅谷”。近年来,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活动蓬勃发展,当地电力需求持续攀升,原有电网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地区发展需要。

  作为马来西亚电网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槟城275KV跨海输电线路项目将优化当地电网结构和布局,正式投运后预计将为槟岛稳定输送最高达2000兆瓦电能,提升地区电力供应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是1月1日在马来西亚槟城州拍摄的中国港湾承建的马来西亚槟城275KV跨海输电线路项目。新华社发(中国港湾供图)

  “在不到三年时间里,我们快速、高效且安全地完成项目。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充分证明,这类复杂跨海工程在马来西亚不但可行,而且能够高效落地。”项目马来西亚员工、高级工程师哈菲齐由衷感叹。

  哈菲齐精通马来语和英语,还熟练掌握中文,项目建设初期负责将来自中国的项目文件翻译成马来语,协助项目获得必要的许可,亲历项目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他感慨道,是马中双方的紧密合作,使该项目成为这里的新地标。

  据介绍,在“水上、高空、异地”的建设环境中,跨海电缆架设是项目的核心难点,其施工过程离不开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

  项目总经理闫明俊告诉记者,此次工程首次大规模引入无人机技术辅助架线,在显著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避免了人工架线带来的风险。施工过程避免了海上大量临时施工平台搭设及道路的临时交通导改,极大减少了对周围环境、公众出行的影响。

  项目附近,成群游弋的海豚不时跃出水面,为当地居民津津乐道。闫明俊说,项目横跨海洋和陆地,生态保护成为建设中的重点任务。通过布设防污链和安全网,采取多项生态环境监测和控制措施,建设团队将施工作业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降至最低。

  “项目作为一项‘小而美’的民生工程,不仅确保了电力的稳定供应,更在无形中搭建起中马民心相通的桥梁。”中国港湾南太平洋区域管理中心总经理马建华说,中国港湾参与槟城基础设施建设十年来,从“通路”到“通电”,生动展现了中马合作的累累硕果。

  “马中企业通过相互交流和技术共享,推动了马来西亚建筑行业的进步,也为两国更多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哈菲齐说,“我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参与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项目,为建设马来西亚贡献力量。”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各国冰雕高手“冰城”秀技

  • 古老八廓街邂逅传统藏装之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