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中国游”到“世界游”:往来便利让中外游客“双向奔赴”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从“中国游”到“世界游”:往来便利让中外游客“双向奔赴”

来源:新华网2025-01-01 09:41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题:从“中国游”到“世界游”:往来便利让中外游客“双向奔赴”

  新华社记者杨晓静、于晓华、袁月明

  2024年,外国游客追捧的“China Travel”和中国游客热衷的“World Travel”无疑构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感受东方古国的现代魅力,也有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去到全球探索更远的远方。

  中国开放的大门正越开越大,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往来便利让中外游客更轻松实现“双向奔赴”。

  “种草”中国

  在浪漫的冰雪城市哈尔滨,新西兰游客保利娜被晶莹剔透的冰雕吸引。第一次来中国的她和朋友打卡冰雪大世界,“很早就知道‘尔滨热’了,我的打开方式很正宗吧?”

  这一年,像保利娜一样“种草”中国的外国游客不在少数。他们在古都北京、洛阳、西安穿汉服拍照;打卡电影和游戏取景地湖南张家界、山西小西天,感受中国奇秀风光与绝美古建;在上海、深圳、武汉等现代感十足的大都市,不断惊叹中国“真的很city!”。

  12月26日,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拍照游玩。新华社记者杨思琪 摄

  中国持续优化免签政策,打造便捷的支付、语言、出行环境,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华旅游观光、投资洽谈、探亲访友。

  12月17日,中国宣布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增至60个。截至目前,中国已对54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并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也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充满生机的现代之美,这样的底蕴、繁荣和包容,将吸引越来越多外国游客。

  “卢森堡直飞郑州10个多小时,落地后坐车1个多小时就能到开封了!”卢森堡游客洛拉·克雷默被中华传统文化吸引,专程来到开封清明上河园,身穿汉服体验一回穿越千年的“梦回宋朝”。

  克雷默这趟深度且便捷的“中原游”,得益于免签政策和直飞航班双重加持——2023年末,中国与卢森堡之间首条直飞客运航线郑州-卢森堡航线正式开通;2024年3月,卢森堡加入中国免签“朋友圈”。

  “优化免签政策彰显中国对外开放姿态,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推动区域发展、提升国际形象等都有重要意义。”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卜希霆说。

  2024年前11个月,中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其中通过免签入境1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

  “领略大千世界”

  在航线交错的马六甲海峡一侧,不少中国游客穿行街市巷弄,感受马来西亚马六甲古城的韵味,追寻郑和的足迹领略中华文化“出海”的魅力。

  “小时候学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就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总想到马六甲看看。”来自杭州的游客王霖参观了马六甲郑和文化馆,免签政策让他顺畅入境马来西亚,完成儿时心愿。

  12月5日,中国游客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景区内拍照。新华社发(张纹综摄)

  徒步新西兰的塔斯曼冰川、驾车穿越纳米比亚的沙漠、登上匈牙利的城堡山……还有很多中国游客开始探索更远的远方。

  2024年,中国出境游已接近2019年水平。前三季度,出境旅游人数近9500万人次,同比增长52%,恢复到2019年的82%。

  业内人士认为,更加便利的出行条件是出境游持续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签证申请流程不断简化、中外城市直航线路恢复、更多专业服务机构涌现,让中国游客出境便利性大幅提升。

  2024年以来,中国同新加坡、泰国等6个国家签署互免签证协定,截至12月17日已同26个国家达成全面免签,同157个国家和地区缔结涵盖不同护照种类的互免签证协定。

  持续复苏的中国出境游不断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动力。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已恢复全球最大境外旅游消费国地位。

  以2024年国庆假期为例,多家知名商旅机构统计均显示,中国游客出境游日均订单量超2019年同期,创历史新高。

  业内普遍观察到,中国一二线城市居民更趋于走向长线目的地深度游,更多四五线城市居民走出国门开启首游乃至“二刷”,这带来了更强劲的消费。

  更深入的双向交流

  当来自新西兰的保利娜感受“尔滨热”、来自卢森堡的克雷默踏上“中原游”时,越来越多中国游客也选择入住瑞士乡村、漫步马六甲河畔,深度体验海外文化与生活。

  “引进来、走出去”,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家。透过出入境旅游这扇“窗”,中国向世界展示越来越开放的姿态。

  “无论是外国人来中国还是中国人去国外,都可以在异国他乡的行程中体验多样的生活方式,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戴斌说。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越来越多外国博主“花式秀中国”,点赞中国的经济成就、现代交通、便捷支付、治安环境;与此同时,免签国深度游攻略、国外小众旅游分享帖也广受中国网民追捧。

  戴斌认为,受签证、消费和支付便利化等利好影响,2024年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实现超预期增长。他对2025年中国旅游市场持乐观预期。

  2024年6月27日,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黄洛瑶寨,外国游客与村民演员在红瑶民俗文化表演中互动。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摄

  根据最新发布的元旦假期数据预测,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将达205万人次。

  旅行的力量在于打破交流障碍、改变对不同文化的认知。而中国不断优化的免签政策是增强国际联系和相互信任的有力见证,传递出开放、包容、合作的强烈信息。

  “随着中国旅游经济正从快速复苏阶段转向繁荣发展新周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大信心、更多动力。”戴斌说。

[ 责编:宫辞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老弄堂“上新”蛇年灯会

  • 黑龙江哈尔滨:夜游园 赏冰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