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们始终与中国市场同发展、共壮大”(见证·中国机遇)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我们始终与中国市场同发展、共壮大”(见证·中国机遇)

来源:人民日报2024-12-31 08:29

  本报记者  岳林炜  朱玥颖

  位于上海闵行区马桥镇的花王上海工厂门前,有一条马路被命名为“花王路”。上世纪90年代工厂建厂之初,这条路还是砂石小径,如今已升级为拥有4条机动车道的公路。“这条路的变迁不仅是日本花王集团30多年来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折射了花王集团与中国市场的共同发展繁荣。”花王上海工厂总经理顾韧对记者说。

  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市场一直充满韧性和活力”

  顾韧的桌上摆着两张照片:一张是1996年花王上海工厂建立之初拍摄的,工厂周边都是村庄和农田;一张是近期拍摄的,现代化的工业园区配有住宅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2017年底,紧邻花王上海工厂的嘉闵高架路建成通车,高架路入口距该厂只有约200米,花王上海工厂周边交通物流便利程度再次得到大幅提升。2023年秋天,当地政府对“花王路”进行景观升级改造。2024年春天,道路两旁新种植的樱花竞相绽放,“花王路”成为周边居民赏花的热门去处。

  “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消费市场充满活力,我们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从未改变。”花王集团专务执行董事西口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广阔机遇。

  花王集团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最初的业务是销售洗面奶、洗发水等。西口徹介绍,多年来,集团旗下品牌产品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如今,花王(中国)已发展为涵盖家庭生活用品、化妆品和工业用化学品等不同业务领域的综合性集团企业。”

  “上海工厂投产初期,许多经销商开着卡车在工厂门口等待装货,当时的火爆情景我仍记忆犹新。”花王(中国)研发中心总监马世庆1995年就进入花王(中国)工作,他说,面对中国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花王(中国)不断推出新产品,深度参与中国日用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曾在中国工作多年的西口徹对记者表示,“中国市场一直充满韧性和活力。在中国日用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花王集团在中国的业务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化妆品零售额达4142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零售额的10倍多。据相关负责人介绍,2006年花王(中国)开始在华布局化妆品业务并实现快速发展,到2023年在华化妆品销量增长超过10倍。“我们始终与中国市场同发展、共壮大。”西口徹说。

  采访过程中,西口徹多次提到花王集团今年2月推出的一款以中国研发团队为核心研发的产品。他介绍,产品从研发、测试到生产、销售,全环节都在中国进行,“在研发阶段,我们就融入了中国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西口徹看来,该产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是因为契合了当下中国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证明了花王集团在华业务本土化战略的正确性。“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倾向,这些消费市场的新动向为花王拓展在华业务提供了新机遇。”西口徹说。

  “从全球市场布局来看,当前日本以外的业务占花王集团总体销售额约45%。”西口徹表示,“中国市场一直是我们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为花王集团在亚洲市场的发展壮大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为花王在中国深入推进本土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位于上海紫竹科学园区的花王(中国)研发中心设立于2004年,该中心的设立是花王集团在华业务迈向“本土创新”的标志性动作。据花王(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山崎律子介绍,中心设立之初研发内容相对单一,但随着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该中心如今已成为花王集团在海外设立的14个研发中心中规模最大、业务范围最广的一个。“中心的发展历程正是花王集团重视中国市场、把握中国机遇的生动体现。”山崎律子说。

  推动传统中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是中心本土化的鲜明特色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李胜天对此深有感触。2005年,长期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李胜天在从日本回国的航班上偶遇时任花王(中国)研发中心基础研究部门的负责人,由此开启了上海交通大学与花王(中国)在传统中医药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2013年,花王(中国)研发中心与李胜天成立联合研究室,至今已在针灸的作用机制、中国敏感肌肤人群等多个方向进行了深入合作研究。李胜天告诉记者,以中医药研究为重点,坚持发展本土化特色,这很好诠释了花王面向中国消费者、扎根中国市场的经营理念。

  20多年来,借助中国不断提升的科研水平和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研发中心的创新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目前,该中心中国员工数量占比已超九成,本土化团队挑起了花王在华研发业务的大梁。

  距花王上海工厂仅15分钟车程的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是上海市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高地之一,成立5年多来吸引了一大批智能机器人相关高科技企业在此聚集。今年8月,花王上海工厂引进的新一批工业用机器人,正是该试验区入驻企业研发的产品。

  生产车间里,一台中国产的工业机械臂正忙碌作业。顾韧向记者介绍,花王(中国)的生产线逐步向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化过渡,这离不开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支持。“此前,我们的工厂车间并没有预留自动化改造的空间,国外进口的工业机器人占地较大,无法满足现场操作的要求。随着近年来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更加小巧、精确,满足了生产线自动化改造的需求。”

  近年来,花王(中国)年均投入数千万元人民币,用于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并不断提升技术设备的本土化率。花王上海工厂健康护理用品二号车间现有的11条生产线中,已有5条生产线完成了产品装箱和码放阶段自动化改造。未来,工厂内其他生产线的产品装箱和码放也将陆续采用中国产工业机器人,中国产的无人驾驶叉车也将逐步投用,进行车间搬运工作。

  顾韧表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日益完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研发人才的丰富储备以及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花王在中国深入推进本土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将现在的工厂用地续签50年——

  “这是我们看好中国市场的坚定承诺”

  花王上海工厂所在的闵行区,一直是外商投资中国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外资企业已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据上海市闵行区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沈丽介绍,2023年该区新设外资企业832家,同比增长27.2%,新增实到外资14.23亿美元,同比增长7%。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当地政府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积极服务内外资企业的不懈努力。

  2015年,面对应接不暇的订单,花王上海工厂急需新建一座生产车间。在牵头这一项目期间,顾韧对闵行区政府“送服务上门”、为外资企业排忧解难深有体会。在公司向闵行区政府部门提出申请后,该扩建工程被列为区重点项目,政府部门多次主动召开协调会议。“从提出申请到拿到动工许可仅用了6个月,比原先预计1年左右的时间大大减少。”顾韧感叹道,这为工厂尽快扩大产能赢得了宝贵时间。

  通过提供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常态化开展对包括花王在内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积极搭建企业服务平台,闵行区政府建立完善“服务保障重点产业项目引进和建设机制”,不断提升项目审批效率,提高服务响应时效。同时,在区、街镇、园区等不同层级建立常态化企业走访、外资企业圆桌会议等多种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落实“首问负责制”,加快解决企业诉求。

  花王上海工厂所占工业用地即将面临续约事宜。今年3月,闵行区政府公布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给予优质项目土地出让费用及年限支持。顾韧向记者透露,花王(中国)计划将现在的工厂用地再续签50年。“这是我们看好中国市场的坚定承诺,也是继续扎根中国、深耕中国的有力保证。”

  当前,中国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西口徹认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生产效率。中国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催生新业态、新赛道,花王将专注深耕优势领域,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助力在华事业发展。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老弄堂“上新”蛇年灯会

  • 黑龙江哈尔滨:夜游园 赏冰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