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锐评丨扩大免签让“下一站,中国”又火了!
首页> 国际频道> 锐评速览 > 正文

国际锐评丨扩大免签让“下一站,中国”又火了!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12-18 09:38

  从“City不City”成为网络热词,到“China Travel”持续圈粉,这一年,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12月17日,在中国官方发布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后,“下一站,中国”话题又火了。《国际锐评》通过大数据搜索分析发现,这次政策一出台,“中国免签”的搜索热度迅速冲上高峰。“太棒了”“我要去中国过新年”“喜欢这个友好的国家”……外国网友们纷纷期待来一次中国行。

  为什么关注度这么高?直接原因是这次免签政策优化给力。从时长看,中国把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从原先的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到 240小时,也就是10天;从范围上看,适用口岸从39个增加到60个,停留活动区域从19个省(区、市)增加到24个,而且允许跨区域通行。路透社发表评论称,“中国不断放宽对旅客的签证要求,鼓励人们前往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占明跟《国际锐评》交流说,“全面”一词意味着中国从时间、区域等多方面、多层次对过境免签进行了优化,更加方便外国人来华进行旅游、商务、访问、探亲等活动。同时,随着国际旅客数量的增加,中国的旅游业等产业将迎来更多商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而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还将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为未来合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从去年7月开始,中国持续优化过境免签政策。比如,今年5月,中国与格鲁吉亚互免签证协定生效;10月起,中国对葡萄牙、希腊等4国试行免签;11月底,中国“免签朋友圈”再添9国……目前,中国已同26个国家达成全面免签,先后对法国、德国等38国单方面免签,对54国实行过境免签,同157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互免签证协定。

  一张小小的签证,背后是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努力。前几天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免签就是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一张“政策名片”。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其中通过免签入境1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尤其是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境内外广受欢迎,今年以来适用此政策来华外国人数量同比 上升132.9%

  从湖南张家界等中国景点“长满”外国人,到外国朋友“钻”进深山学习少林功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免签来到中国,与中国加深了互动。在海外社交平台上,一位外国网友直播了中国无人机送咖啡外卖的过程,称中国“好像生活在未来”。从街拍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国“最深地铁站”,到尝试掌纹支付、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游客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体会到这个东方大国的热情和友善。正如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评价,只有亲自来一趟,才能“看到一个西方媒体永远不会展现的中国”。

  如果放眼当前世界形势,会更加理解外国游客来华的热情。当前,地缘政治形势日趋复杂,贸易保护主义阻碍全球发展,世界开放环境寒意渐浓。前不久,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发布的《世界开放报告2024》指出,2023年世界开放指数同比下降0.12%,其中世界经济开放指数、文化开放指数分别下降0.2%、2.4%。相比之下,2023年中国开放指数比2008年提高11.89%,升幅居全球前列。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了全球人、财、物流通,为世界带来宝贵的暖意。

  也正因此,芬兰总统斯图布对中国将芬兰列入单方面免签范围表示欢迎,克罗地亚日报用“好消息”来形容中国相关免签政策……丹麦生物科技企业诺和新元全球总裁埃斯特·柏吉对《国际锐评》说,虽然免签是一个细节,但意义十分重大,“人员流通越容易,我们来中国就越方便,我们之间就会越来越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友善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开放包容是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从扩大免签、让外国人从“头回客”变成“回头客”,到不断扩大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中国正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欢迎更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看见中国、感受中国、了解中国,并分享其中的共赢机遇。

  (国际锐评评论员)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自贡:非遗贺新春 点亮中国灯

  • 给动车“体检” 保春运安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