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观察:不走回头路,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国际观察:不走回头路,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2024-11-26 22:07

  美国大选投票已经落下帷幕。美新一届政府对华政策还在酝酿,中国的对美政策一以贯之,我们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是50年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经验,是历史上大国冲突带来的启示,也是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1972年,尼克松在人民大会堂说:“我们在这里见面,不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中美从兵戎相见、长期隔绝走向和平共处、交流互鉴,相互尊重是前提,共同利益是基础。历史昭示我们,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

  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机遇。建交45年来,中美两国贸易增长了200多倍,双边贸易额约占世界1/5。超过7万家美企在华投资兴业。9成企业盈利。波音飞机占据了中国航空市场近半壁江山,星巴克中国门店数量将在2025年达到9000家,苹果手机、肯德基快餐、可口可乐饮料早已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2023年美中贸委会报告显示,美对华出口为美国创造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同样,中国对美贸易也从传统的服装、玩具转向家电和电子产品。海尔、美的家电在美国长期热销,安克创新的充电宝在美国几乎人手一个。黑神话悟空、和平精英、原神等中国游戏也广受美国玩家好评。事实证明,中美合作共赢不仅可能,也是必须,这是中美关系半个世纪以来的真实叙事,也是双方应当继续争取的共同目标。

  中美合作有力促进了世界繁荣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在经济复苏、应对气变、公共卫生等全球和地区热点议题上承担着重大责任。中美合作可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从东帝汶粮食安全到西非埃博拉疫情,从“9.11”后全球反恐到2008年金融危机,从巴黎气变合作到共同打击毒品犯罪,中美在一系列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办成了一件件造福世界的大事好事,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和好评。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中美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双方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展现大国格局,发挥大国作用,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近年来,一些美国政客重拾冷战思维,渲染对华意识形态对立,企图让“麦卡锡主义”还魂,开历史的倒车。从“最主要竞争对手”,到“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再到“步步紧逼的威胁”,美国内错误对华认知正在将中美关系推向危险境地。美国肆无忌惮侵犯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紧武装台湾,拉帮结派围堵中国,持续拉长制裁清单,炮制“民主对抗威权”虚假叙事,“小院高墙”向“大院铁幕”演进。越来越多的无辜民众成为所谓“中国渗透”“中国间谍”谎言的受害者,中国学生遭到美执法部门无端滋扰盘查甚至遣返,华裔科学家在莫须有的罪名下被剥夺科研权利、关闭实验室甚至抑郁自杀。

  美国的倒行逆施连美国人都看不下去了。200多名美国学者及政商界人士联署《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公开信,反对美国政府和国会采取与中国的对抗政策。美国反战组织“粉色代码”在国会听证会上高举“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停止仇恨亚裔”的标语,抗议渲染“中国威胁”。177名斯坦福大学教职工联名反对“中国行动计划”。全美零售商协会呼吁降低或取消对华关税,认为美国进口商已被迫多缴纳1365亿美元的关税,这部分成本最终都转移到了消费端,转嫁给了消费者。

  美国搞阵营对抗在国际上也不得人心。全球化时代,各国利害相关。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绝大多数国家都意识到“大象打架、小草遭殃”,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不愿被绑上对抗中国的战车。2020年7月,中国、美国、英国、印度、俄罗斯、加拿大等48个国家的学者自发举行“任何针对中国的新冷战都违背人类利益”全球视频会议,批驳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激进言行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美两国都将长久地在地球上共存。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太平洋足够宽广,地球足够大,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发展。中美是要做伙伴和朋友,走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正道,还是成为敌人和对手,走对立对抗的回头路?我们期待美国新一届政府作出对历史、对世界、对人民负责的正确抉择。

  (作者:梅正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优质服务暖归途

  • 修复古围墙:香港保育抗战遗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