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威尼斯这尊古老青铜狮“很中国”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威尼斯这尊古老青铜狮“很中国”

来源:新华社2024-11-12 09:38


  新华社意大利威尼斯11月11日电 身长4米、重约3000公斤,一尊可追溯至十三世纪的青铜狮立在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石柱上,成为这座水城的象征,被称作“威尼斯之狮”。

  意大利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不久前宣布,经过铅同位素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及艺术风格对比,认为“威尼斯之狮”最初铸造材料是从中国长江下游矿区提炼的铜,其形象与中国唐代镇墓兽相似。

  原始铸造材料推断来自中国

  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实验室内,“威尼斯之狮”研究项目负责人马西莫·维达莱告诉记者,他从青年时代就对这尊青铜狮非常感兴趣,“因为它实在太特别了,其形象特征与中世纪罗马式、哥特式狮像几乎毫无关联”。

威尼斯这尊古老青铜狮“很中国”

  这是11月6日拍摄的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青铜狮。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维达莱说,早在1990年,意大利学者比安卡·玛丽亚·斯卡尔菲就曾提出“威尼斯之狮”与中国一些文化符号存在相似性,近年来随着地球科学分析领域不断发展,意大利学界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推断。

  “威尼斯之狮”研究团队成员来自帕多瓦大学、威尼斯卡福斯卡里大学和意大利国际地中海与东方研究协会。

威尼斯这尊古老青铜狮“很中国”

  11月6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马西莫·维达莱(左)与研究人员在实验室讨论青铜狮样本检测分析过程。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帕多瓦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吉尔贝托·阿蒂奥利带领团队利用铅同位素分析等手段检测分析青铜狮原始铸造材料样本,发现它所用的铜取自中国的矿山。

  “铅同位素分析结合化学分析是目前评估金属来源的最佳方法,可靠性非常高,” 阿蒂奥利告诉记者,“根据样本和现有数据,可以肯定,铸造这尊青铜狮最初所用铜材来自中国长江下游流域的矿山。”

  与唐代镇墓兽“撞脸”

  历史文献记载,“威尼斯之狮”经历过多次加工重组。意大利研究团队发现,这尊青铜狮的耳朵、胡须等部位有明显的修补痕迹。

  研究人员对青铜狮进行风格特征对比分析,认为它最初的形象与中国唐代铸造的镇墓兽相似,比如洛阳博物馆馆藏唐三彩镇墓兽。

威尼斯这尊古老青铜狮“很中国”

  2019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潘寨村的唐代三彩镇墓兽。(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维达莱说:“我们可以看到,狮子下巴上垂着一缕缕毛发,鼻子很大,鼻孔外扩,獠牙怒张,表情凶狠。这些元素与中国唐代镇墓兽的造型相似度极高。”

威尼斯这尊古老青铜狮“很中国”

  这是11月6日拍摄的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青铜狮。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维达莱认为,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这种相似性绝非偶然。他说,这尊青铜狮“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经过本地工匠的改造,才成为如今‘威尼斯之狮’的模样”,它最初可能是一尊头上有犄角的青铜镇墓兽。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馆员李科伟认为,在艺术风格上,威尼斯青铜狮整体形态具有一定唐朝镇墓兽特征,特别是与唐高宗到武周时期风格相似。但青铜狮耳朵、翅膀、足部等部位更为写实。

  或经丝绸之路而来

  如果这尊青铜狮是中国唐代镇墓兽?那它如何抵达威尼斯?

威尼斯这尊古老青铜狮“很中国”

  这是11月6日拍摄的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青铜狮。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意大利研究人员提出多种猜测。维达莱说,这尊青铜狮很有可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来到地中海东部,并在机缘巧合下辗转来到威尼斯。“可以确定的是,129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威尼斯时,它已经安在圣马可广场的柱顶上”。

  维达莱说,另一种可能是马可·波罗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菲奥等威尼斯探险家在13世纪将它带到威尼斯。

威尼斯这尊古老青铜狮“很中国”

  11月5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马西莫·维达莱介绍“威尼斯之狮”研究相关情况。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李科伟认为,从运输条件看,历史记载长江下游江浙地区“胡商”众多,海上丝绸之路商品贸易十分频繁,海上运输条件较为成熟,但溯源“威尼斯之狮”仍需更多中国历史考据工作。

  维达莱告诉记者,尽管铅同位素分析和风格对比提供了有力证据,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填补空白。他和研究团队希望与中国学术机构建立联系,“从实验分析和艺术风格、历史等多维度进一步论证‘威尼斯之狮’与唐代的渊源”。(记者:刁泽、韩啸;视频:王沛)

[ 责编:宫辞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南华山首次发现新记录植物种

  • 直击“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巅峰”比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