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五眼联盟”建立“绝密云端” 目的何在?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五眼联盟”建立“绝密云端” 目的何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11-01 09:20

  美国“防务快讯”网站近日报道,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的情报组织“五眼联盟”又开始搞新动作。

  当地时间10月28日,“五眼联盟”成员国多名官员在参加美国国防部情报信息系统会议时表示,该联盟希望建立一个所谓“绝密云端”成员国可以共享数据,实现信息技术互操作

  加拿大国防部综合情报机构主任埃里克·范登堡在当天声称,在他们的设想中,这一云端不仅绝密,而且数据将被“标注”,有助于识别数据来源;所有用户都将有数字身份,获得访问权限后才能读取获准的内容,以实现不同国家机构间的共享和互操作性。

  美国国防情报局首席信息官办公室助理主任奥斯汀·马丁声称,他们需要建立一个包括“整个五眼联盟及其情报界”的“精细标注数据”的云端,以解决“五眼联盟”内部的问题。

  但他们并没有给出这一所谓“绝密云端”建立的时间表。

  美监视以色列文件

  或从“五眼联盟”泄露

  就在本月中旬,美国监视以色列报复伊朗计划的文件遭到泄露。

  据美联社、社交媒体“中东观察家”等报道,这些泄露的文件来源包括美国国家安全局以及隶属于美国国防部的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件只能由“五眼联盟”国家内部共享,而且图片清晰,因此被怀疑可能从“五眼联盟”中泄露

  “五眼联盟”建立“绝密云端”

  目的何在?

  “五眼联盟”希望建立“绝密云端”是出于什么目的?释放了哪些信号?

  “五眼联盟”意图强化情报安全共享

  特约评论员苏晓晖:美媒消息称,“五眼联盟”要搞一个“绝密云端”。这个消息反映出,美国和美国的盟友希望在情报安全共享方面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近年来美国多次出现泄密事件,尤其是今年四月份,涉及乌克兰战场形势以及乌军行动计划的情报被泄露后,乌克兰方面极为不满,乌军也被迫调整行动计划,对乌克兰危机、俄乌冲突的走向产生了影响。所谓的“绝密云端”是要在访问权限方面来更精细化管理,要堵住漏洞。

  特约评论员苏晓晖:从技术上,或者是说从军事方面考虑到的因素,并不是建立“绝密云端”唯一的考虑,或者说是重要的影响。相反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在技术之外,美国有自己的战略布局。

  美推动“五眼联盟”转型 强化冷战思维

  特约评论员苏晓晖:首先,美国在推动“五眼联盟”的进一步转型。“五眼联盟”起源于二战期间美英两国进行情报分享,延续到冷战时期,有更多国家加入,真正建立了“五眼联盟”。所以“五眼联盟”始终具有极强的冷战思维。“五眼联盟”的合作想延续下去,就要进一步延续冷战思维。

  尖端技术合作成为美战略博弈新重点

  特约评论员苏晓晖:另外,“绝密云端”也是为了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其实“绝密云端”并不是新的消息。去年12月,澳大利亚就宣布要建立一个所谓的“绝密云计划”。此前,美国和英国都已经有经验。那与澳大利亚进行分享,澳大利亚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所谓“绝密云”。各方之间有一种新的合作方式。

  特约评论员苏晓晖:美英澳三方合作、“奥库斯”合作是美国推动与盟友之间合作一次所谓的升级,而“奥库斯”合作不光包括核潜艇的合作,还有第二支柱的建立,其中包括人工智能。这反映出美国在未来战略竞争当中关注新技术所产生的影响,希望盟友更多加入配合。另外在合作过程中,也在考虑美英澳、“奥库斯”的进一步扩员,以及未来“五眼联盟”扩员的可能性。所以显然这一次所谓“绝密云端”,以情报为一个切入点,体现出美国进一步在构建自己的战略布局。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冰天雪地迎新年

  • 深圳年味渐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