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特稿|展独特魅力 促文明交融——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绽放新时代风采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特稿|展独特魅力 促文明交融——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绽放新时代风采

来源:新华网2024-10-07 18:59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特稿|展独特魅力 促文明交融——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绽放新时代风采

  新华社记者邱夏

  礼乐弦歌,声声入心。

  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中华儿女在全球各地欢度节日。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闪耀着情感交融的动人瞬间,也记录下文化交流的精彩时刻。从悠久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文化,正彰显着愈加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绽放出华章日新的时代风采。

  在文化交流中展现精神力量

  80多年前,在民族危亡时刻,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于延安窑洞中,成为抗战期间凝聚民族力量的时代战歌,它穿越时空,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勇向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由八个乐章组成的《黄河大合唱》在瑞士日内瓦维多利亚音乐厅唱响。全曲演出时长40多分钟,现场观众对每一乐章都报以热烈掌声。瑞士记者俱乐部前主席居伊·梅唐说,这场令人震撼的演出让他深深感受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瑞士观众卡琳·勒雷舍说:“《黄河大合唱》唱的是爱国情怀。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我们也如此,我深受感动。祝福中国!”

  9月9日,在瑞士日内瓦维多利亚音乐厅,乐团演奏《黄河大合唱》。新华社记者 陈斌杰 摄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共产党总书记卡瓦·马哈茂德出席了中国驻埃尔比勒总领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他对河南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师生带来的少林功夫表演赞不绝口。他说,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受伊拉克民众喜爱。“我认为,中国功夫蕴含着自信自立和永不言弃的民族性格特质。”

  在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阿布贾大学当代中非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谢里夫·加利欣赏浙江婺剧,体验泥塑、烙画,参加药膳文化讲座,赞叹中国文化对“和”与“美”的追求;阿尔及利亚《独立青年报》新闻主任卡迈勒·曼萨里说,中国国庆期间举办的招待会、文化展、音乐会等活动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让更多阿尔及利亚人领略到中国多民族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蒂格雷市,伴随着阵阵加油呐喊,一艘艘龙舟在河面激起层层水花。阿根廷龙舟协会成员娜塔莎·阿曼和队友们奋力挥桨,劈波斩浪。“代代相传的中国龙舟文化传递着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阿曼说,通过参加此次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而举办的龙舟大赛,她不仅收获了运动的乐趣,更感受到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珍视、传承与自豪。

  在创新创造中彰显文化魅力

  历史瑰宝借“数字孪生”技术跃然眼前,指尖轻触屏幕,即可欣赏探索中国彩陶、瓷器、珐琅器等文物的精致与美妙……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看见中国”之《纹样与色彩:中华工艺之美》数字文化展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9月27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观众在“看见中国”之《纹样与色彩:中华工艺之美》数字文化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彭子洋 摄

  展览通过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原真采集等技术手段,从文物纹样的符号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传承价值、时代价值五个维度,引领观众探寻匠心工艺背后的中国文化意蕴。“数字文化展是一种生动有趣的媒介,我们可以直观看到正在中国进行的关于考古和文物的各类研究。”布鲁塞尔市民乔安娜·马圭尔说。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插上“翅膀”。9月上旬,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举行的“感知中国”活动让当地观众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新中友协奥克兰分会副主席利奥·德·格拉夫在VR展台体验数字化还原的莫高窟第285窟后,表达了自己“要去一次敦煌”的愿望。新西兰国会议员珍妮·萨莱萨穿过莫高窟第3窟的复制洞窟,感叹“真切体会到美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

  9月9日,在新西兰奥克兰,观众在“感知中国-敦煌文化走进新西兰”活动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卢怀谦 摄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动力。越来越多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以不断创新的数字化方式“破圈出海”,走向世界。

  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合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一键“穿越”历史,感受洞窟营造、放置经书等不同场景;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收集世界各地的甲骨文著录、文献,建立甲骨文字形库,面向全球免费开放;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线上展厅”,点开500亿像素的兵马俑一号坑室内全景图,俑坑里每尊兵马俑的发髻、表情纤毫毕现……

  新时代中国对创新创造的不懈追求,正让“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悠远意境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生动景象。

  在交融互鉴中增进团结互信

  “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中国有一首很有名的歌曲《茉莉花》,很多中国艺术团来突尼斯都会演唱或演奏这首歌,现在不少突尼斯人也会唱。”突尼斯国家节日和文化艺术活动促进机构主任汉德·穆克拉尼说。

  除了茉莉花的“相遇”,穆克拉尼还有新的发现。她说,在中国驻突尼斯大使馆近日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上,孔子学院教师带来的琵琶演奏充满诗意,“琵琶的外形、弹奏方式都和突尼斯的传统乐器乌德琴类似”,两国在文化艺术上有不少共同点。在穆克拉尼看来,中国和突尼斯虽然相距遥远,但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让两国人民彼此走近,共鸣越来越多,交融也越来越深。

  在“时尚之都”法国巴黎,法国设计师娜塔莎·巴卡拉对近日观赏的一场中国品牌时装秀赞不绝口。她发现,中国同行将山川湖海、古典园林等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丝绣、薄纱、彩染等面料和工艺中,“这让我获得了新的创作灵感”。法国设计学院主席安妮-玛丽·萨尔盖伊对来自中国云南的楚雄彝族服饰非遗时装展十分喜爱,她尤其喜欢“彝族服饰在整体简约与细节丰富之间形成的对比”,认为这些时装“非常中国,同时又具有跨越国界的风范”。

  9月26日,模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楚雄彝族服饰非遗时装展上展示时装。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连日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世界各地开展。在位于马耳他桑塔露琪亚市的中国古典园林“静园”,由中国大使馆与当地侨团联合举办的国庆游园会吸引了许多马耳他民众参与;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中阿两国音乐家联袂演奏名曲《地拉那-北京》;在瑞士首都伯尔尼老城举行的“遇见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化节上,欢快的红绸舞与阿尔卑斯山号演奏相继登场……

  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在卡瓦·马哈茂德看来,中国不仅重视本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还积极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明互鉴。“交流互鉴是化解分歧、建立互信的‘金钥匙’,这就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广泛支持的重要原因。”

  “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让国家之间的合作时常面临挑战,但我总能感受到中国为克服这些挑战所作的努力。”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音乐与声音艺术系国际事务协调员吉列尔莫·雷厄曼认为,中国始终致力于寻找与各国友好交往合作的方式,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这一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了一个更加和谐、包容、进步的未来。”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