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特稿|展独特魅力 促文明交融——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绽放新时代风采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特稿|展独特魅力 促文明交融——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绽放新时代风采

来源:新华网2024-10-07 18:59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特稿|展独特魅力 促文明交融——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绽放新时代风采

  新华社记者邱夏

  礼乐弦歌,声声入心。

  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中华儿女在全球各地欢度节日。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闪耀着情感交融的动人瞬间,也记录下文化交流的精彩时刻。从悠久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文化,正彰显着愈加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绽放出华章日新的时代风采。

  在文化交流中展现精神力量

  80多年前,在民族危亡时刻,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于延安窑洞中,成为抗战期间凝聚民族力量的时代战歌,它穿越时空,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勇向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由八个乐章组成的《黄河大合唱》在瑞士日内瓦维多利亚音乐厅唱响。全曲演出时长40多分钟,现场观众对每一乐章都报以热烈掌声。瑞士记者俱乐部前主席居伊·梅唐说,这场令人震撼的演出让他深深感受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瑞士观众卡琳·勒雷舍说:“《黄河大合唱》唱的是爱国情怀。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我们也如此,我深受感动。祝福中国!”

  9月9日,在瑞士日内瓦维多利亚音乐厅,乐团演奏《黄河大合唱》。新华社记者 陈斌杰 摄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共产党总书记卡瓦·马哈茂德出席了中国驻埃尔比勒总领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他对河南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师生带来的少林功夫表演赞不绝口。他说,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受伊拉克民众喜爱。“我认为,中国功夫蕴含着自信自立和永不言弃的民族性格特质。”

  在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阿布贾大学当代中非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谢里夫·加利欣赏浙江婺剧,体验泥塑、烙画,参加药膳文化讲座,赞叹中国文化对“和”与“美”的追求;阿尔及利亚《独立青年报》新闻主任卡迈勒·曼萨里说,中国国庆期间举办的招待会、文化展、音乐会等活动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让更多阿尔及利亚人领略到中国多民族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蒂格雷市,伴随着阵阵加油呐喊,一艘艘龙舟在河面激起层层水花。阿根廷龙舟协会成员娜塔莎·阿曼和队友们奋力挥桨,劈波斩浪。“代代相传的中国龙舟文化传递着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阿曼说,通过参加此次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而举办的龙舟大赛,她不仅收获了运动的乐趣,更感受到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珍视、传承与自豪。

  在创新创造中彰显文化魅力

  历史瑰宝借“数字孪生”技术跃然眼前,指尖轻触屏幕,即可欣赏探索中国彩陶、瓷器、珐琅器等文物的精致与美妙……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看见中国”之《纹样与色彩:中华工艺之美》数字文化展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9月27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观众在“看见中国”之《纹样与色彩:中华工艺之美》数字文化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彭子洋 摄

  展览通过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原真采集等技术手段,从文物纹样的符号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传承价值、时代价值五个维度,引领观众探寻匠心工艺背后的中国文化意蕴。“数字文化展是一种生动有趣的媒介,我们可以直观看到正在中国进行的关于考古和文物的各类研究。”布鲁塞尔市民乔安娜·马圭尔说。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插上“翅膀”。9月上旬,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举行的“感知中国”活动让当地观众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新中友协奥克兰分会副主席利奥·德·格拉夫在VR展台体验数字化还原的莫高窟第285窟后,表达了自己“要去一次敦煌”的愿望。新西兰国会议员珍妮·萨莱萨穿过莫高窟第3窟的复制洞窟,感叹“真切体会到美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

  9月9日,在新西兰奥克兰,观众在“感知中国-敦煌文化走进新西兰”活动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卢怀谦 摄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动力。越来越多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以不断创新的数字化方式“破圈出海”,走向世界。

  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合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一键“穿越”历史,感受洞窟营造、放置经书等不同场景;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收集世界各地的甲骨文著录、文献,建立甲骨文字形库,面向全球免费开放;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线上展厅”,点开500亿像素的兵马俑一号坑室内全景图,俑坑里每尊兵马俑的发髻、表情纤毫毕现……

  新时代中国对创新创造的不懈追求,正让“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悠远意境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生动景象。

  在交融互鉴中增进团结互信

  “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中国有一首很有名的歌曲《茉莉花》,很多中国艺术团来突尼斯都会演唱或演奏这首歌,现在不少突尼斯人也会唱。”突尼斯国家节日和文化艺术活动促进机构主任汉德·穆克拉尼说。

  除了茉莉花的“相遇”,穆克拉尼还有新的发现。她说,在中国驻突尼斯大使馆近日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上,孔子学院教师带来的琵琶演奏充满诗意,“琵琶的外形、弹奏方式都和突尼斯的传统乐器乌德琴类似”,两国在文化艺术上有不少共同点。在穆克拉尼看来,中国和突尼斯虽然相距遥远,但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让两国人民彼此走近,共鸣越来越多,交融也越来越深。

  在“时尚之都”法国巴黎,法国设计师娜塔莎·巴卡拉对近日观赏的一场中国品牌时装秀赞不绝口。她发现,中国同行将山川湖海、古典园林等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丝绣、薄纱、彩染等面料和工艺中,“这让我获得了新的创作灵感”。法国设计学院主席安妮-玛丽·萨尔盖伊对来自中国云南的楚雄彝族服饰非遗时装展十分喜爱,她尤其喜欢“彝族服饰在整体简约与细节丰富之间形成的对比”,认为这些时装“非常中国,同时又具有跨越国界的风范”。

  9月26日,模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楚雄彝族服饰非遗时装展上展示时装。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连日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世界各地开展。在位于马耳他桑塔露琪亚市的中国古典园林“静园”,由中国大使馆与当地侨团联合举办的国庆游园会吸引了许多马耳他民众参与;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中阿两国音乐家联袂演奏名曲《地拉那-北京》;在瑞士首都伯尔尼老城举行的“遇见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化节上,欢快的红绸舞与阿尔卑斯山号演奏相继登场……

  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在卡瓦·马哈茂德看来,中国不仅重视本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还积极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明互鉴。“交流互鉴是化解分歧、建立互信的‘金钥匙’,这就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广泛支持的重要原因。”

  “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让国家之间的合作时常面临挑战,但我总能感受到中国为克服这些挑战所作的努力。”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音乐与声音艺术系国际事务协调员吉列尔莫·雷厄曼认为,中国始终致力于寻找与各国友好交往合作的方式,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这一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了一个更加和谐、包容、进步的未来。”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库布其沙漠治沙进行时

  •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