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特稿|展独特魅力 促文明交融——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绽放新时代风采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特稿|展独特魅力 促文明交融——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绽放新时代风采

来源:新华网2024-10-07 18:59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特稿|展独特魅力 促文明交融——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绽放新时代风采

  新华社记者邱夏

  礼乐弦歌,声声入心。

  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中华儿女在全球各地欢度节日。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闪耀着情感交融的动人瞬间,也记录下文化交流的精彩时刻。从悠久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文化,正彰显着愈加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绽放出华章日新的时代风采。

  在文化交流中展现精神力量

  80多年前,在民族危亡时刻,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于延安窑洞中,成为抗战期间凝聚民族力量的时代战歌,它穿越时空,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勇向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由八个乐章组成的《黄河大合唱》在瑞士日内瓦维多利亚音乐厅唱响。全曲演出时长40多分钟,现场观众对每一乐章都报以热烈掌声。瑞士记者俱乐部前主席居伊·梅唐说,这场令人震撼的演出让他深深感受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瑞士观众卡琳·勒雷舍说:“《黄河大合唱》唱的是爱国情怀。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我们也如此,我深受感动。祝福中国!”

  9月9日,在瑞士日内瓦维多利亚音乐厅,乐团演奏《黄河大合唱》。新华社记者 陈斌杰 摄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共产党总书记卡瓦·马哈茂德出席了中国驻埃尔比勒总领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他对河南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师生带来的少林功夫表演赞不绝口。他说,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受伊拉克民众喜爱。“我认为,中国功夫蕴含着自信自立和永不言弃的民族性格特质。”

  在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阿布贾大学当代中非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谢里夫·加利欣赏浙江婺剧,体验泥塑、烙画,参加药膳文化讲座,赞叹中国文化对“和”与“美”的追求;阿尔及利亚《独立青年报》新闻主任卡迈勒·曼萨里说,中国国庆期间举办的招待会、文化展、音乐会等活动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让更多阿尔及利亚人领略到中国多民族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蒂格雷市,伴随着阵阵加油呐喊,一艘艘龙舟在河面激起层层水花。阿根廷龙舟协会成员娜塔莎·阿曼和队友们奋力挥桨,劈波斩浪。“代代相传的中国龙舟文化传递着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阿曼说,通过参加此次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而举办的龙舟大赛,她不仅收获了运动的乐趣,更感受到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珍视、传承与自豪。

  在创新创造中彰显文化魅力

  历史瑰宝借“数字孪生”技术跃然眼前,指尖轻触屏幕,即可欣赏探索中国彩陶、瓷器、珐琅器等文物的精致与美妙……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看见中国”之《纹样与色彩:中华工艺之美》数字文化展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9月27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观众在“看见中国”之《纹样与色彩:中华工艺之美》数字文化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彭子洋 摄

  展览通过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原真采集等技术手段,从文物纹样的符号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传承价值、时代价值五个维度,引领观众探寻匠心工艺背后的中国文化意蕴。“数字文化展是一种生动有趣的媒介,我们可以直观看到正在中国进行的关于考古和文物的各类研究。”布鲁塞尔市民乔安娜·马圭尔说。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插上“翅膀”。9月上旬,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举行的“感知中国”活动让当地观众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新中友协奥克兰分会副主席利奥·德·格拉夫在VR展台体验数字化还原的莫高窟第285窟后,表达了自己“要去一次敦煌”的愿望。新西兰国会议员珍妮·萨莱萨穿过莫高窟第3窟的复制洞窟,感叹“真切体会到美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

  9月9日,在新西兰奥克兰,观众在“感知中国-敦煌文化走进新西兰”活动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卢怀谦 摄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动力。越来越多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以不断创新的数字化方式“破圈出海”,走向世界。

  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合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一键“穿越”历史,感受洞窟营造、放置经书等不同场景;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收集世界各地的甲骨文著录、文献,建立甲骨文字形库,面向全球免费开放;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线上展厅”,点开500亿像素的兵马俑一号坑室内全景图,俑坑里每尊兵马俑的发髻、表情纤毫毕现……

  新时代中国对创新创造的不懈追求,正让“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悠远意境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生动景象。

  在交融互鉴中增进团结互信

  “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中国有一首很有名的歌曲《茉莉花》,很多中国艺术团来突尼斯都会演唱或演奏这首歌,现在不少突尼斯人也会唱。”突尼斯国家节日和文化艺术活动促进机构主任汉德·穆克拉尼说。

  除了茉莉花的“相遇”,穆克拉尼还有新的发现。她说,在中国驻突尼斯大使馆近日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上,孔子学院教师带来的琵琶演奏充满诗意,“琵琶的外形、弹奏方式都和突尼斯的传统乐器乌德琴类似”,两国在文化艺术上有不少共同点。在穆克拉尼看来,中国和突尼斯虽然相距遥远,但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让两国人民彼此走近,共鸣越来越多,交融也越来越深。

  在“时尚之都”法国巴黎,法国设计师娜塔莎·巴卡拉对近日观赏的一场中国品牌时装秀赞不绝口。她发现,中国同行将山川湖海、古典园林等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丝绣、薄纱、彩染等面料和工艺中,“这让我获得了新的创作灵感”。法国设计学院主席安妮-玛丽·萨尔盖伊对来自中国云南的楚雄彝族服饰非遗时装展十分喜爱,她尤其喜欢“彝族服饰在整体简约与细节丰富之间形成的对比”,认为这些时装“非常中国,同时又具有跨越国界的风范”。

  9月26日,模特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楚雄彝族服饰非遗时装展上展示时装。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连日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世界各地开展。在位于马耳他桑塔露琪亚市的中国古典园林“静园”,由中国大使馆与当地侨团联合举办的国庆游园会吸引了许多马耳他民众参与;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中阿两国音乐家联袂演奏名曲《地拉那-北京》;在瑞士首都伯尔尼老城举行的“遇见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化节上,欢快的红绸舞与阿尔卑斯山号演奏相继登场……

  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在卡瓦·马哈茂德看来,中国不仅重视本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还积极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明互鉴。“交流互鉴是化解分歧、建立互信的‘金钥匙’,这就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广泛支持的重要原因。”

  “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让国家之间的合作时常面临挑战,但我总能感受到中国为克服这些挑战所作的努力。”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音乐与声音艺术系国际事务协调员吉列尔莫·雷厄曼认为,中国始终致力于寻找与各国友好交往合作的方式,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这一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了一个更加和谐、包容、进步的未来。”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