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法国学者:从“高速”到“高质” 中国复兴造福世界|我的中国记忆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法国学者:从“高速”到“高质” 中国复兴造福世界|我的中国记忆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10-01 21:49

  中新网北京10月1日电(陈天浩薛凌桥)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备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法国国际问题专家、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David Gosset)在接受中国新闻社采访时,回顾了他28年前首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的经历,并感叹中国在过去75年中取得的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的巨大突破。他指出:“中国的发展仍未见顶,当前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不仅对中国人民意义重大,也为全球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探索与热爱,再续中国情缘

  高大伟的中国之旅始于28年前,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年轻人,梦想着探索世界的各个角落。他说,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前往新疆,亲眼见证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壮丽风景。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表示:“当时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那次旅行令我对中国的多样性与文化深深着迷,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爱上了中国。”这种对中国的热爱持续了28年,成为了他持续探索中国的动力,也促使他以更加细腻的方式研究并呈现中国。

  正是出于对中国的热爱与长久的观察,高大伟创作了《灵感》系列丛书,包括《灵感·天津》《灵感·山西》《灵感·上海》,不久后《灵感·大湾区》也将问世。这些书通过创新和细致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的真实面貌,体现了高大伟对中国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欣赏。他认为,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城市和地区的独特性,能够帮助国际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一系列丛书,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

   中国减贫成就启示世界

  在谈到中国近些年来的成就时,高大伟特别指出了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的成绩。他表示:“28年前我到中国时,极端贫困的现象仍然存在。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全面消除了极端贫困,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展现出了其无可比拟的治理与发展经验。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有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成为全球减贫事业的主要贡献者。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每减少100个贫困人口,当中就有70多个来自中国。2020年,中国正式宣布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的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比计划提前了十年。对此,高大伟指出:“中国的减贫成就不仅对中国意义深远,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75年辉煌,中国“复兴”带来国际福祉

  高大伟在采访中提到,中国的发展并未达到顶点,而是正经历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这种转型标志着中国正从以数量为主的增长模式,转向更注重创新、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的高质量发展。他将此视为中国的“复兴”,这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复兴,更是文化、科技、社会等多方面的复兴。这种复兴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为全球各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他进一步阐述道:“无论是在科技创新、气候变化还是全球治理等领域,中国的发展经验都可以为世界提供借鉴。”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增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在展望未来时,高大伟表达了对中国继续发展的坚定信心。他认为,中国将在未来几十年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不断为全球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他呼吁各国人民加强合作,共同为人类的进步而努力。他说:“我们所有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非中国人——都应不懈努力,推动全球的共同进步,这不仅仅是为了某一个国家的繁荣,而是为了全人类的未来。”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巾帼共绘新时代

  • “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外国嘉宾参访敦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