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美西方为什么如此敌视中国?圭亚那前总统一文说清 - 中国日报网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美西方为什么如此敌视中国?圭亚那前总统一文说清 - 中国日报网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2024-09-21 16:18

  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千方百计地丑化中国形象。尽管中国主张同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正常化,但西方却总是对中国的善意建议视而不见,甚至报之以敌意。这究竟是为什么?他们不愿明说,总是遮遮掩掩。

  其实原因很简单。对于那些以自身经济增长和本国人民福祉为发展目标的国家来说,中国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机遇——这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警觉。美国及其盟友非常担心,中国这种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式,使他们与整个世界,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旧有的剥削关系难以维系。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宣传机器要开足马力抹黑中国。

  自上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体系开始崩溃以来,前殖民大国对任何追求自决权利的国家都采取了非常敌对的态度。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美国发动了一系列臭名昭著的行动,破坏这些国家的稳定。

  1953年,美英直接干涉伊朗内政,导致摩萨台政府的垮台。同样在1953年,英国在美国的支持下,出兵刚刚获得“内部自治权”的英属圭亚那(即现在的圭亚那),并推翻了由契迪·贾根领导的第一个民选政府——这届政府只执政了133天就遭到颠覆。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仅仅是个开始。在随后的多年里,美国在多个寻求维护独立的国家制造动荡。从亚洲的越南,到拉美的古巴、智利、格林纳达、尼加拉瓜,再到非洲的南非、安哥拉、莫桑比克、刚果……它们全都遭受过帝国主义势力直接或间接的军事行动。

  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它们为什么不停地遭到侵略?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必须保持不发达状态,这样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大企业才能更“方便”地掠夺它们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

  据估计,在1990-2015年间,从全球南方国家流向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源净流量价值约为242万亿美元。这些价值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利润,偿还西方国家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债务,以及不平等贸易(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把持世界贸易组织)等方式实现的。

  这就可以解释美国及其盟友为何对中国怀有敌意——因为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关系时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这是一种双赢的方式,旨在实现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互惠互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希望提高贫穷国家的生产能力,包括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港口、铁路、公路、桥梁、医院和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和其他领域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帮助许多国家实现工业化。

  图片来源:新华社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模式背后的理念,与帝国主义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帝国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目标是使它们保持贫穷,无法独立自主。这样,它们的资源就很容易被盘剥,只能永远作为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来源。换句话说,帝国主义国家以全球南方国家的贫穷落后为代价,实现了自己的繁荣昌盛。

  而中国的思路则完全不同。中国希望让发展中国家进入更高层次的增值生产阶段,从而实现繁荣。这种思路背后的理念是:随着全球南方国家的生产力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贸易关系将变得更加强劲,所有国家都将从中受益,变得更加富裕。这不仅有助于创造财富,而且有助于巩固发展中国家的独立自主。

  正是这一政策,导致西方对中国如此敌视,因为如果贫穷国家在经济上越来越不依赖于帝国主义国家,它们就能够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不再听命于西方的指手画脚。

  尽管西方主流媒体仍在针对中国进行大量负面宣传,但世界上的普通民众已经开始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国家模式的根本区别,并将中国作为平等和受尊重的国际关系参与者,继续加强和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World of difference"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辛欣

  编辑:张钊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