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观察|布林肯十访中东再无果 加沙停火依旧难
首页> 国际频道> 锐评速览 > 正文

国际观察|布林肯十访中东再无果 加沙停火依旧难

来源:新华网2024-09-20 09:10

  新华社开罗9月19日电 题:布林肯十访中东再无果 加沙停火依旧难

  新华社记者姚兵 王卓伦 董修竹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18日至19日访问埃及。这是自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布林肯第十次访问中东,也是他首次把以色列排除在中东行程之外。

  分析人士指出,布林肯此行正值黎巴嫩发生传呼和对讲设备爆炸事件、中东形势持续升级之际,其目的是争取埃及在加沙停火谈判上的支持,但并未达成所期成果。另外,布林肯未去以色列也反映出谈判陷入僵局的现实。

  预定目的未实现

  埃及总统府18日发表声明说,埃及总统塞西当天与来访的布林肯讨论了如何加强埃及、卡塔尔和美国在推进加沙停火谈判、交换被扣押人员以及运送人道主义援助方面的合作问题。双方一致认为,“两国方案”仍是实现地区持久和平与安全的途径。

  埃及外交和移民部长阿卜杜勒阿提随后与布林肯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时重申,埃及不接受在拉法口岸巴勒斯坦一侧和“费城走廊”部署任何军事力量。

  “费城走廊”是指加沙地带与埃及边界一段长约14公里、作为军事缓冲区的狭长地带。以军5月宣布已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手中夺取对该地带的控制权。哈马斯要求以色列从“费城走廊”撤军,以方则坚持不撤,这成为导致双方谈判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摩西·达扬中东和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哈雷尔·霍雷夫表示,布林肯此访试图提出让巴以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他频繁访问埃及,主要是因为埃及在当前巴以冲突中扮演了调解人的角色,布林肯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国家。有分析指出,埃及没有在“费城走廊”等关键问题上改变立场,布林肯此访的主要目的落空。

  有美国媒体披露,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已私下表示,“不管压力多大”,都不会满足哈马斯对“费城走廊”的要求。

  首次跳过以色列

  与本轮巴以冲突以来布林肯前九次访问不同,他这次没有前往以色列。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这表明布林肯意识到此行不会带来期望中的突破。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也刊文说,加沙停火谈判在美国总统拜登任期临近尾声时已陷入僵局。“很明显,布林肯对以色列的访问收效越来越小,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埃及中东战略研究与国家安全论坛执行主任阿卜杜勒-穆赫迪·穆塔韦表示,布林肯此访不到以色列,主要是因为以色列对加沙停火协议的立场没有改变,美国也没有新提议。

  本月初,美国称加沙停火协议谈成90%,但内塔尼亚胡随后否认了这一说法,称停火协议“并未接近达成”。

  有分析指出,以方目前对美国推动的停火谈判意愿不强,布林肯此访避开以色列,降低了与内塔尼亚胡发生正面冲突的风险。此外,美国民主党内部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军事行动的声音越来越大,拜登政府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同内塔尼亚胡保持距离。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张楚楚说,从7月底时任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遭暗杀身亡,到最近黎巴嫩传呼和对讲设备爆炸事件,一系列事件表明内塔尼亚胡对拜登政府推动的停火谈判意愿不强。随着美国大选将至,拜登政府开始缩小目标,更关注解救被哈马斯扣押的美国籍人质等短期内可能实现的目标,或将有助于民主党政府显示外交政绩。

  美国精力被分散

  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高官频繁到访中东,仅布林肯就进行了十次中东之行,但都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分析人士指出,美方在巴以问题上始终“拉偏架”,偏袒以色列,并不断军援以色列,致使停火谈判久拖不决。随着美国大选临近,拜登政府在巴以问题上的关注度有所降低。

  7月24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数以千计的抗议者在国会大厦外对此表示抵制。图为抗议者在美国国会附近的联合车站聚集。新华社记者胡友松摄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中东问题专家埃亚勒·齐塞尔表示,尽管美国对以色列有一定影响力,特别是在军事援助和资金支持方面,但美国并未对以色列施加强制性干预。此外,美国目前正忙于国内选举事务,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来处理此类国际问题,拜登政府还担心对以色列施压可能对民主党选情产生负面影响。

  在埃及赫勒万大学政治学教授马吉德·布特罗斯看来,拜登政府目前专注于为美国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拉票,“这导致华盛顿现阶段对以色列的影响力大大降低”。

  山东师范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赵北平指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利益。只要美国只顾一己私利,斡旋就很难成功。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体育代表团成都世运会首金诞生!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林炳亮: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林炳亮: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由伊蚊传播,因此防控措施也一样。基孔肯雅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做好防蚊隔离。
2025-08-05 10:16
黄皮、龙宫果、嘉宝果、蛇皮果……不少爱吃水果的消费者发现,无论是在线下超市里,还是在线上购物软件里,市面上出售的新奇小众水果越来越多了。泰国的榴莲、山竹都是很热门的水果,我们在泰国采购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榴莲果园里会混种一些龙宫果的树木。
2025-08-05 10:15
》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2025-08-05 10:14
近30年来,程芳琴带领团队聚焦煤、电、冶等产业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问题,致力于工业固废的低碳化、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通过“预处理活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技术链条,让工业固废逐步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025-08-05 10:13
物理学家利用一种仅几千克重的装置从核反应堆中捕获了中微子,这种装置的重量比标准的中微子探测器小几个数量级。Scholberg的COHERENT探测器首次利用了一种名为相干散射的现象,即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发生“散射”,而不是与构成原子的粒子发生散射。
2025-08-05 10: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