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一幅中国画学到的智慧(我和中国的故事)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从一幅中国画学到的智慧(我和中国的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2024-09-19 08:51

  卡米拉在四川都江堰。作者供图

  巍峨的青山被薄雾笼罩,江水穿山而过奔涌向前,小小的排筏逆江而上,奋力前行——这是中国山水画家岑学恭的名画《灌县都江堰》描绘的场景。

  那天,当我在一名中国学生那里看到这幅画时,立刻被栩栩如生的画面吸引了,甚至幻想自己成为画中人物,身着丝绸缝制的长袍,在雄壮的山川间遨游。我会驻足山脚下,欣赏江水拍岸,溅起朵朵浪花;立于楼阁之上,感受层峦叠嶂一年四季的变化,轻嗅空气中弥漫的新鲜松香;我还要细细观察那些划桨的人,看他们如何拼尽全力,在汹涌的江流中驾驭排筏。

  “想要完成这一壮举,人们必须团结协作。”见我看得入迷,我的这名学生谈起对这幅画的理解,“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常常往返于江上众志成城治理水患,保障灌溉系统正常运行。”“灌溉系统?”我好奇地问。“是的,这幅画展示的是世界著名的都江堰,那是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建造的伟大工程!”他的脸上写满自豪。

  都江堰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得知可以前往参观后,我迫不及待地定下了去都江堰的行程。

  在“满城水色半城山”的都江堰,眼前江水滔滔,一路奔流,仿佛从公元前256年穿越到今天。在生产工具还很简陋的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凭着伟大的创造精神,通过改造自然成功将饱受旱涝灾害的土地变成了鱼米之乡,无数后世子孙从中受益。不仅如此,当地人直到今天也从来没有停止对它的维护。劈山凿渠、疏浚河流,在令人敬畏的自然面前,仅想想这样伟大的景象就令人感佩。

  都江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直反复回味人与人之间通过合作能够产生的巨大能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有效利用这一巨大优势产生的效果是惊人的,将能够做成更大的事情。回想我在中国的经历,团结协作似乎早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日常习惯。

  我工作的城市山东潍坊,在街角、广场或公园,总能看到很多女士自发聚在一起,伴着欢快的音乐起舞。她们常常在清晨聚集,手持红色绸扇,身体和手臂伴随着中国传统民乐的节奏舞动,扇子时而举起,时而翻转。相比那迷人的场景,更让我难忘的是声音。当所有扇子在同一时间迅速而有力地合上时,那整齐划一的“唰啦”声,总会让我感到心满意足。

  要做到整齐划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在缺乏规则束缚的广场上。但是人们自发加入群体,愿意跟随音乐或者领舞者,让自己成为这场集体舞蹈的一分子。不久前,我的学生给我介绍了一句著名的中国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我看来,这或许就是对中国人精神品格的一种高度概括。

  “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是什么样子?”我的家人和朋友总喜欢听我聊起在中国的日子。当我提到“合作”时,一开始他们以为我只是指工作。

  “不不,合作无处不在。”我解释说,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是面对自然的挑战,还是为了维持生计,抑或是保持健康、休闲娱乐,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你都能看到人们展现出相同品质:齐心协力、默契配合、彼此信任。这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一旦这样做,大到都江堰这样的大型工程,小到一次集体舞蹈表演,就会像魔法一般神奇地出现在生活中。

  这就是我从一幅画学到的智慧。我想,中国人还有很多美好的品质等待我慢慢去发现。

  ((英国)卡米拉·艾尔斯  山东省潍坊第七中学外籍教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在南京开展

  • 中国向中埃塞农业减贫示范村捐赠一批农业设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神舟二十号乘组换乘返航的刷屏热搜,到“太空烧烤”的温情热议;再到“十五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射4颗科学卫星任务……近期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层出不穷。
2025-11-28 09:15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智能成果普惠于民以及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赢得话语权。
2025-11-28 05:00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隆胜村树莓园,凛冽寒风中,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霍俊伟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果树修剪情况。
2025-11-28 05:00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向媒体介绍了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2025-11-28 05:00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王亚教授等与浙江大学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11-28 05:00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