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一幅中国画学到的智慧(我和中国的故事)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从一幅中国画学到的智慧(我和中国的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2024-09-19 08:51

  卡米拉在四川都江堰。作者供图

  巍峨的青山被薄雾笼罩,江水穿山而过奔涌向前,小小的排筏逆江而上,奋力前行——这是中国山水画家岑学恭的名画《灌县都江堰》描绘的场景。

  那天,当我在一名中国学生那里看到这幅画时,立刻被栩栩如生的画面吸引了,甚至幻想自己成为画中人物,身着丝绸缝制的长袍,在雄壮的山川间遨游。我会驻足山脚下,欣赏江水拍岸,溅起朵朵浪花;立于楼阁之上,感受层峦叠嶂一年四季的变化,轻嗅空气中弥漫的新鲜松香;我还要细细观察那些划桨的人,看他们如何拼尽全力,在汹涌的江流中驾驭排筏。

  “想要完成这一壮举,人们必须团结协作。”见我看得入迷,我的这名学生谈起对这幅画的理解,“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常常往返于江上众志成城治理水患,保障灌溉系统正常运行。”“灌溉系统?”我好奇地问。“是的,这幅画展示的是世界著名的都江堰,那是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建造的伟大工程!”他的脸上写满自豪。

  都江堰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得知可以前往参观后,我迫不及待地定下了去都江堰的行程。

  在“满城水色半城山”的都江堰,眼前江水滔滔,一路奔流,仿佛从公元前256年穿越到今天。在生产工具还很简陋的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凭着伟大的创造精神,通过改造自然成功将饱受旱涝灾害的土地变成了鱼米之乡,无数后世子孙从中受益。不仅如此,当地人直到今天也从来没有停止对它的维护。劈山凿渠、疏浚河流,在令人敬畏的自然面前,仅想想这样伟大的景象就令人感佩。

  都江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直反复回味人与人之间通过合作能够产生的巨大能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有效利用这一巨大优势产生的效果是惊人的,将能够做成更大的事情。回想我在中国的经历,团结协作似乎早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日常习惯。

  我工作的城市山东潍坊,在街角、广场或公园,总能看到很多女士自发聚在一起,伴着欢快的音乐起舞。她们常常在清晨聚集,手持红色绸扇,身体和手臂伴随着中国传统民乐的节奏舞动,扇子时而举起,时而翻转。相比那迷人的场景,更让我难忘的是声音。当所有扇子在同一时间迅速而有力地合上时,那整齐划一的“唰啦”声,总会让我感到心满意足。

  要做到整齐划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在缺乏规则束缚的广场上。但是人们自发加入群体,愿意跟随音乐或者领舞者,让自己成为这场集体舞蹈的一分子。不久前,我的学生给我介绍了一句著名的中国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我看来,这或许就是对中国人精神品格的一种高度概括。

  “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是什么样子?”我的家人和朋友总喜欢听我聊起在中国的日子。当我提到“合作”时,一开始他们以为我只是指工作。

  “不不,合作无处不在。”我解释说,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是面对自然的挑战,还是为了维持生计,抑或是保持健康、休闲娱乐,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你都能看到人们展现出相同品质:齐心协力、默契配合、彼此信任。这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一旦这样做,大到都江堰这样的大型工程,小到一次集体舞蹈表演,就会像魔法一般神奇地出现在生活中。

  这就是我从一幅画学到的智慧。我想,中国人还有很多美好的品质等待我慢慢去发现。

  ((英国)卡米拉·艾尔斯  山东省潍坊第七中学外籍教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 中欧班列“枢纽经济”展新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