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破圈了】废墟之上,难以言说的“秘密武器”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破圈了】废墟之上,难以言说的“秘密武器”

来源:光明网2024-08-28 14:41

  【破圈了】

  8月25日,中东又起战端。黎巴嫩真主党宣布成功地对以色列实施了报复行动,向以色列境内发射320枚火箭弹和大量无人机,命中14个军事目标。真主党宣称,此举是为报复以色列上月底暗杀该组织高级军事指挥官福阿德·舒库尔。而暗杀发生3周后才对以色列发动袭击,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表示,原因之一是为加沙停火谈判留出时间。

  加沙停火谈判已持续数月,至今仍未取得切实进展。就在黎以交火的同一天,新一轮谈判在开罗举行,不直接参加谈判的哈马斯也派出代表团,与斡旋方埃及和卡塔尔会晤并听取谈判结果。作为加沙战火的外溢,黎以冲突扑朔迷离。但左右地区局势的关键,依然是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斗争。

  “彻底消灭”与“恢复战力”

  随着本轮巴以冲突进入第11个月,转折点似乎即将来临。以色列高级安全官员此前也已表示,以军在加沙地带的作战已基本结束。

  在以色列方面看来,哈马斯虚弱至极,即将被“彻底消灭”。事实是否如此?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一些美国研究机构认为哈马斯保存了多数战斗力。哈马斯卡桑旅下辖的24个营中,只有3个营被摧毁;8个营具备有效战斗力,能够在加沙对以军发动地面攻击;13个营被严重削弱,仅能在加沙对以军发动零星的游击战。更重要的是,在过去六个月,哈马斯至少有7个营的实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以色列国防军、总理办公室对此进行了驳斥。以色列军方声明指出,哈马斯卡桑旅已几乎被打垮,多数营的战备水平非常低,不再具备作战能力。

  以总理办公室的回复则更加明确,称哈马斯24个营中有22个被打垮,只有在加沙中部的两个营还具备战斗力。以色列认为人质可能掌握在这两个营手里,因而没有进行全面“清剿”。

  尽管美以双方的评估差距甚大,但是仍然可以从中分析出一些基本事实。

  首先,哈马斯作为一支军队还没有被消灭,不管拥有战斗力的营是两个还是8个。

  其次,哈马斯实力受到严重削弱,要么被打散,要么转入地下。

  最后,哈马斯能够迅速恢复战斗力。在贾巴利亚难民营,以色列去年11月就宣布打垮了哈马斯,但今年5月返回时却遇到哈马斯3个营的顽强抵抗。在加沙城的加扎区,以色列已经反复进行过4次“清剿”。

  哈马斯目前没有被消灭,未来也不太可能被消灭,这是以色列最不愿意看到和承认的基本事实。

  以色列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承受伤亡的能力低。哈马斯作为非国家行为体或一支抵抗武装,承受能力高,甚至愿意承担一切代价,只要抵抗运动、抵抗精神能够存续。

  历次战争期间,以色列主要通过大规模突袭攻击哈马斯,战后快速撤军。有分析认为,以色列若全面军事占领加沙需要10万军队,且占领初期每天都会有人员伤亡,这是以色列不可承受之重,完全不在其选项之内。

  “绝对安全”与绝望境地

  哈马斯军事实力虽弱,却拥有一件“秘密武器”,这是哈马斯不能被彻底消灭的根本原因。这一“秘密武器”,以色列早年间也曾拥有。

  1973年的秋天,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爆发前,时年31岁的美国现任总统拜登刚刚步入政坛。作为新当选的特拉华州联邦参议员,拜登在拜会时任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时表示,担心阿拉伯国家很快会袭击以色列。

  梅厄夫人回答:“参议员先生,别担心。在和阿拉伯人的冲突中,我们有一件秘密武器——我们没地方可逃。

  彼时,以色列的生存权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阿拉伯国家不承认以色列的存在,要通过战争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绝望情绪是以色列的“秘密武器”。

  阿拉伯国家在前四次中东战争中均遭败绩,此后以色列的生存权再也没有受到严峻挑战。剧情迅速逆转,巴勒斯坦的生存权成为问题的关键。在拥有巨大的经济和军事优势的以色列面前,巴勒斯坦人似乎无处可逃。

  在中东22个国家中,以色列是唯一的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人称“中东小霸王”。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以色列对土地的诉求日益膨胀。

  1947年,以色列欣然接受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当时以色列国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6%、巴勒斯坦国占44%。

  1993年,以色列签署《奥斯陆协议》,以色列国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巴勒斯坦国占22%。

  今年7月,以色列议会压倒性通过决议,反对巴勒斯坦建国,以色列将军事占领、控制、封锁整个巴勒斯坦。

  2014年最后一轮巴以和谈失败后,以色列放弃谈判,不再相信相对安全,转而通过军事铁拳追求绝对安全。

  以色列不仅在与加沙、约旦河西岸的边境修建隔离墙,而且为在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修建隔离墙。在约旦河西岸,以色列用700公里的隔离墙把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隔离开来,设置了700多个路障、140个检查站。在以色列的军事管制下,巴勒斯坦人不能进入犹太人定居点,甚至出入家门都需要穿越层层叠叠的军事检查站。

  不论在加沙还是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都生活在以色列控制下的“露天监狱”里,以色列希望以此获得绝对安全。

  以色列追求绝对安全,加剧了巴勒斯坦的绝望情绪。为获得绝对安全,以色列对加沙实施全面封锁政策,仅允许加沙人民维持最低水平的生存状态,以色列军方曾经根据人均所需热量计算每天允许进入加沙的食物量。

  自2005年以色列撤出加沙以来,几乎每隔几年就要爆发一轮加沙冲突,冲突的起承转结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循环。

  起点是哈马斯对以色列的火箭弹袭击,高潮是以色列对加沙的大规模军事报复,结局是哈马斯受重挫、加沙面临人道主义危机、以色列放松对加沙的封锁,后续是相关各方酝酿下一次冲突。

  哈马斯手里的“秘密武器”,就是51年前梅厄夫人所言“我们没地方可逃”,也就是加沙人的绝望情绪。

  不对称的错位博弈

  关于建国的道路,巴勒斯坦内部从一开始就有两派。

  1987年哈马斯成立,主张武装斗争,不承认以色列,要求在传统巴勒斯坦100%的领土上建国,即“从(约旦)河到(地中)海”。

  1988年,以法塔赫为首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放弃使用武力,承认以色列,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在传统巴勒斯坦22%的领土上建国。

  随着巴以谈判的起起伏伏,哈马斯与法塔赫的影响力呈“跷跷板”效应,当谈判有希望时,法塔赫影响就大,反之哈马斯就受欢迎。

  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斗争是一种不对称的错位博弈,而对于冲突的结果,双方使用的似乎不是同一个计量单位,都认为自己是胜利者。

  以色列看重短期的、物质的、战术性的战果,哈马斯追求长远的、精神的、战略性的效果,这种博弈往往滑向最残酷的情境。

  每次加沙冲突,哈马斯都受重挫,以色列获得战术胜利,哈马斯得到战略胜利。但是,每次加沙冲突都是巴以矛盾的新激化。

  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认为哈马斯这个威胁不可控、不可管理,必须“彻底消灭”,因此要打一次不同的仗。现在,以色列可能必须承认,这轮冲突只不过规模更大、伤亡更多,同前4次并无本质区别。

  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生存权问题已有3000年历史,历经多次战争和流亡;巴勒斯坦人在巴勒斯坦的生存权问题也已有近100年的历史,也经过多次的战争和流亡。

  目前巴以之间的冲突仍在恶性循环,巴勒斯坦内部和解、巴勒斯坦建国、落实两国方案,是摆脱历史循环的唯一出路。

  文/牛新春(宁夏大学学术副校长)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哈尔滨湿地秋韵美

  • 十五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即,高清大图看圣火装备细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