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导读】
一些人认为中国“产能过剩”,正经历“经济衰退”,这种观点言过其实。中国正经历发展模式转型,所谓的“衰退”实则是及时调整和重新定位,以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而所谓的“产能过剩”,实则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共同繁荣提供了重要基础,有望推动包容普惠的经济全球化。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表明,中国将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共同繁荣。
上个月,我对六个中国城市进行了为期12天的访问——多亏了高效又便宜的高铁,才能让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舒舒服服地辗转这么多地方。我在上海、北京等地与经济学家和投资经理交谈,经常听到关于中国“产能过剩”和“经济衰退”的讨论,令我感到惊讶。在我的金融和学术生涯中,我从未见过GDP增速5%的“经济衰退”。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是,随着经济增长,增长率自然会放缓。任何变量如果以恒定或递增的速率持续增长,最终都将会爆发并压倒其他要素,破坏整个系统的动态稳定。任何事物的爆炸性增长,本质上都是不可持续的,必然要付出一些隐性成本,比如不受控制的污染、家庭结构被破坏、文化领域的发展被忽视等。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环境和人力成本进行适当核算,结果表明,低质量增长并不能增进人们的福祉。此外,一个规模巨大的经济体以5%的速度增长,比一个规模较小的经济体10%的增长更能推动全球繁荣。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仅以目前温和的增长便足以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巨大推动力。一些无知的评论人士只关注增长速度,却忽视绝对水平和增长质量,就会产生“经济衰退”的错觉。
在任何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人看来,“产能过剩”这种说法也很奇怪。《2024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报告》显示,只有17%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顺利。全球7亿多人生活极度贫困,需要清洁水源、卫生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发电、学校、诊所、贸易互通以及基本物资。人们渴望远离武装冲突,摆脱战争和气候灾难造成的破坏。对这些人来说,能够低成本、大规模地重建家园、修建铁路、挖掘水井、提供太阳能电力,甚至生产绷带,就已经犹如天大的恩赐。在他们的迫切需求面前,这些产能至关重要,何来的“产能过剩”一说呢?中国对先进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共同繁荣的重要基础。如今的埋头苦干正是为了克服制度、关税、文化、语言和资金等障碍,确保这些产能被有效利用,进而促进全球发展和互惠互利。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与国内推动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形成了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的协同战略。全球发展倡议致力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加速实现,也致力于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同时,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表明,中国将继续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中国将国内发展重心转向先进清洁能源的生产、储存、运输,以及与精密制造、智能技术和数字管理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生态系统,而将家具、家电、小电器和燃油车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主导地位让渡给全球南方新兴市场,这样可以更好地配置自身的人力、自然和金融资本。为了实现高产高效的资源配置,就需要在选择国内外投资时具备更高的辨识力。
在贸易理论中,有一条简单的经验:全球贸易收益主要源自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这意味着,即使全球南方新兴市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成本最初比中国的更高,将资本转移到这些新兴市场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然效益更高。要在中国培养一支优质的劳动力队伍,就要将其从生产力已经最大化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中国人口结构正经历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资本,在此背景下,继续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成本非常高,因为同样的资金如果用来支持高科技产业,本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中国在新兴市场投资制造业,既是贯彻高质量发展战略之要,也是全球南方其他国家发展与自身相适应的产业之需。外贸结构性改革与对内对外投资的进一步开放,同时促进了国内高质量发展和全球发展倡议的落实。
马克·吐温曾说:“我的死亡报道言过其实。”同样,关于中国“经济衰退”和“产能过剩”的言论也是如此。一些人所说的“经济衰退”实则是及时的调整和重新定位,以在追求进步的同时确保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一些人所说的“产能过剩”则是来之不易的能力,有待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中发挥作用。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Great exaggerations"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实习生王永琪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