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美债再爆表:信用还能透支多久?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美债再爆表:信用还能透支多久?

来源:央视号2024-08-02 08:15

  美国债务总额日前突破35万亿美元的史上新高,在让人们进一步担忧华盛顿扭曲的赤字财政政策不可持续的同时,也触发了各方对美国两党新一轮“债务上限”之争的预警。

  《纽约时报》:美债总额首次突破35万亿美元的事实提醒人们,围绕税收和支出计划的立法斗争在华盛顿再次迫近了。

  下一个“X日”会来吗

  “债务上限”是美国自己一手制造出来、到头来又把自己逼入绝境的一个独有的怪物。

  这个上限相当于美国国会授权联邦政府可以举债的“信用卡额度”。

  此“卡”一旦被“刷爆”,美国政府便无权再借新债,需要国会提高或暂停债务上限,才能避免债务违约。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多年来,凭借着美元支撑的金融霸权,加上有美联储的印钞机兜底,美国历届政府总能保持负债不高于上限。只不过,这靠的并非减少负债,而是不断提高或暂停债务上限。

  然而,随着近年来美国政治越来越趋向两极分化,债务上限这一政策工具已经演化成了彻头彻尾的党争工具。

  最近一次债务上限之争发生在一年多之前。

  自去年年初美债规模突破国会最后一次定下的债务上限后,两党缠斗了几个月,才赶在去年6月美国财政部预计将无力偿债前的最后一刻通过一份两党法案,同意在2025年1月1日之前暂停设置债务上限。

  这也是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国会第103次调整债务上限。

  然而,这份政治交易非但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危机,反而给了美国政府在今年总统大选尘埃落定之前“不受限制借钱”的自由。

  《纽约时报》:美国财政部7月29日称,它在今年第二季度借债2340亿美元,预计第三季度将借债7400亿美元。

  可以想见,明年1月现有法案失效后,美国国会将不得不再次设法提高或暂停债务上限。

  但11月大选尚未举行,届时轮到哪个党“坐庄”还不清楚,这种不确定性也让债务上限问题再次揪紧了人们的心。

  美国《财富》杂志分析称,在下一个美国财政部无钱可花的“X日”临近之际,选举混乱可能引发又一场债务上限“摊牌”。只是届时不知财政部长是否会换人,以及新财长还会不会像现任财长耶伦那样为此“奔忙”。

  美国《财富》杂志报道截图

  作为全球最抢手的投资资产,美债迄今为止尚无违约记录。但即使是极度接近违约,也会付出沉重代价。

  以奥巴马政府时期的2011年为例,尽管当时的两党债务上限之争最终未导致债务违约,但评级机构仍下调了美国政府信用评级,引发全球市场动荡。

  美国两党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即使是非常短暂的违约,也会给股市带来冲击,并导致利率飙升,增加从企业到个人的各种借贷成本。而债务的增加和利率的上升可能会榨干社保和医保等社会核心项目的宝贵资金。

  “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

  明年1月美国两党会不会还像以前那样,在最后一刻“拆弹”成功,没人知道。

  但正如福克斯新闻网的评论所说,即便国会再一次提高或暂停了债务上限,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债务失控问题,只不过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

  福克斯新闻网报道截图

  在“谁制造了债务危机”的问题上,共和党指责民主党花钱太多导致财政赤字不断累积,民主党则指责共和党的减税政策导致了政府的入不敷出。

  但事实是,两党政府各自制造的债务“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到十年后的2034年,美债将超过56万亿美元。

  届时,光是这笔巨债的年利息就将从今年的8920亿美元倍增至1.7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支付债息的钱将追上医疗保险支出。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近年来,市场对美债的担忧与日俱增。

  仅今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就已多次强调,美国债务飙升对全球经济构成风险。

  上月底,IMF在完成对美国经济的年度评估后进一步警告,债务失控可能最终削弱美国的经济增长,且可能滚雪球般地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经济学家多次提醒,美国必须通过削减开支和增加税收来阻止债务的不断增加。但在这个关键的大选年,两党几乎都不可能做出任何退让。

  《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文章指出,美国的债务在特朗普任期内增加了超过8万亿美元,在拜登执政至今的三年多时间里也增加了4万亿美元以上。但两党除了相互攻击外始终缺乏自省。

  “2012年大选时,共和党的竞选纲领中曾15次提到国家债务,但今年的竞选纲领却只字未提;民主党今年的竞选纲领要求在未来十年削减3万亿美元财政赤字,但该党的实际行动却与之背道而驰。”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事实上,就算美国凭借金融霸权还可以继续无上限借钱,但正如美国的债务一样,美国的信用总有透支的一天。

  《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债务会使美帝国沉没吗?》的文章警告,美国正在驶入一片未知的“债务海洋”。

  有人认为,关于债务后果的担忧是错误的,因为拥有货币控制权的政府可以靠“印钱”来避免破产或违约。然而回顾历史,这种观点并不能让人放心。

  文章援引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的话说,任何一个还债支出超过其军费开支的大国都不可能长期保持强大,历史上的欧洲各大帝国莫不如此。

  “而从今年开始,这一定律将由美国来验证。”

  《华尔街日报》报道截图

  

  素材来源丨环球资讯广播《环球深观察》

  策划丨王坚

  记者丨李鹏

  编辑丨林维

  签审丨王坚

  监制丨关娟娟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突破90亿

  • 悉尼歌剧院点亮“中国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合作共赢的菌群互作模式。
2025-02-05 09:23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05 09:22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等离子体结构,其突然爆发可能引发日冕物质抛射,导致地球磁暴和卫星通信故障。该团队据此建立的灾变临界条件模型,可将暗条爆发预警时间提前至现有水平的2至3倍。
2025-02-05 09:48
中国海油近日对外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32亿立方米,连续3年产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
2025-02-05 09:48
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2025-02-05 09:46
我国针对数据标注产业发布系统性指导文件,是我国为护航人工智能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作出的重要布局。
2025-02-05 09:24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1月25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雄安库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体系基本形成,对于全面提升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和林草种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2025-01-26 09:17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成功制备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薄片器件,并在其中观测到零磁场下工作温度可达72开尔文的高温超导二极管效应。
2025-01-26 09:17
修复后的影片不仅没有划痕、噪点等老电影身上常见的“毛病”,而且质量比原片高很多,比如没有了威亚,色彩更亮,非常符合如今观众的观看习惯。
2025-01-26 09:16
110万吨!这是“中麦578”2024年的订单收购量。要知道,2024年全国小麦总产量是14010万吨,以此对比,“中麦578”的订单量相当于全国小麦产量的1/14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特别自豪!
2025-01-26 09:1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