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破圈了】110年后,穿过奥运焰火的和平沉思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破圈了】110年后,穿过奥运焰火的和平沉思

来源:光明网2024-07-31 22:00

  【破圈了】

  巴黎奥运会开幕,吸引全球目光。奥运会历来被视为和平的赞歌,巴黎奥运村里也有一面“奥林匹克休战墙”。几天前,数百名运动员代表在这里发出呼吁——“给和平一个机会”。

  在遍布巴黎的五环标识下,可以静思战争与和平。然而,还有多少人记得110年前的7月28日?

  这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破圈了】110年后,穿过奥运焰火的和平沉思

  “叶落之前凯旋”的误判

  历史的崩塌,往往只在一瞬间。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的枪响,急剧恶化了国际局势。一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和平戛然而止。德皇威廉二世对出征的将士们许下诺言:“你们将在叶落之前凯旋。”

  不只是柏林,莫斯科、巴黎、维也纳的统帅们期待的都是“速战速决”,筹划的都是一场普法战争或者日俄战争式的主力决战。然而,充满死亡与恐怖的一战最终持续了四年多,战火席卷欧亚非,吞噬了近千万人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一道考题,但是110年以来人类始终没能就如何避免大战与冲突再起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结果是,人类能够终结一次战争与对抗却不能消除其根源,只能任其一次又一次地袭来。

  在一战之后,是另一场更加残酷的世界大战。二战之后,虽然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代理人战争此起彼伏,同样为祸人间。关键是,霸权国家对大战的物质和心理准备似乎较过去更为充分。君不见,持续了40年之久的全球冷战曾让全人类笼罩在核冬天阴影下,而当前美西方出现的“新冷战”逆流也正试图将30年的全球化成果撕为碎片。

【破圈了】110年后,穿过奥运焰火的和平沉思

  可见,“以史为鉴”并不容易,有时甚至极为困难。

  一战是一场漫长而血腥的世界性战争,所有投身其中的欧洲大国都蒙受了惨痛的损失,人们甚至对西方文明乃至人类理性本身的信心都严重动摇。问题在于,虽然可怕的伤痛足以震动人心,曾经不为人知的高层决策随着回忆录的出版和档案的解密也不再是一团迷雾,而对于应当从一战中吸取何种教训,至今仍然不乏歧见。

  和平为何戛然而止

  一战的悲剧性吸引了众多历史学者和国际关系理论家的关注,一批又一批负有盛名的主题专著不断出版。对于1914年为何“和平戛然而止”以及后世应当汲取何种教训,大致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所有大国对于战争的爆发都负有责任。

  虽然英德之间的权力和意识形态对抗是导致一战爆发的重要线索,但绝非唯一重要因素,甚至都算不上是战争的导火索。一触即发、难以回头的战争冲动,相互锁定、传导冲突的联盟承诺,汹涌澎湃、自食其果的民族主义,德国对沙俄不断兑现的战争潜力的恐惧,这些都使得发生于欧洲一隅的刺杀案最终演变为“没有一国想要”的全面战争。

  正如开战时的英国财政大臣、日后凡尔赛和会上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所言,“各国从战争的边缘滑入沸腾的大锅”。英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更是用“梦游”来形容一战爆发前各国决策者的种种判断,并指出它们都源自当时欧洲的共同政治文化和战略心理。一言以蔽之,战争是一场各国共同上演的悲剧,而非一桩德国独自犯下的罪行。

【破圈了】110年后,穿过奥运焰火的和平沉思

  第二种意见是德国要为战争的爆发承担绝大部分责任。

  在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费舍尔笔下,德国投身战争的原因既不是遭到脆弱而莽撞的盟友奥匈帝国的牵连,也不是外敌包围下过度惊惧而不得已地发动“预防性战争”,而是其保守政治精英有意推行的扩张性霸权追逐政策。就战争根源而言,两次世界大战并无区别,都是同一种扩张主义政策的终局。如果说其他国家对于战争爆发有什么重大责任的话,那就是它们对德国“遏制不足”,未能在“事前”就足够坚定地威慑住德国,例如英国在德国攻入比利时之前都不愿意与法俄正式结盟。当然,这种责任至多只是一种判断上的错误,而非道德或者法律上的不义与罪责。

  说不通的“修昔底德陷阱”

  很多时候,一些人“面向历史”,不是真的想要吸取经验教训,而是为已经作出的决定寻找包装的理由。

  一百多年来,上述两种意见始终争论不休。每当大国关系重新紧张之时,争论还会变得愈加激烈,每个参与者都竭力从一战的历史中找到支撑自身看法的证据。过去数年,美西方政策和学术界一些人一直在比对中鼓噪,当今的中国是否与1914年的德国“相似”,中美关系又是否会是当时德英关系的“复刻”。

  我们中国人普遍知晓这一联系的荒谬,但不妨耐心地看看其中究竟。

  其实,一战并非是拿来衡量当今大国关系的唯一“镜鉴”,还有一些人拿伯罗奔尼撒战争来比喻当今的中美关系,其中最知名的衍生概念就是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在修昔底德笔下,古希腊战争的根源在于斯巴达对雅典崛起的恐惧。美国向来不惮于承认其对外政策就是要维护自身霸权,因此将这一逻辑套用于现在的中美关系。但问题是,在描述政治体制时,美国又将中国比为斯巴达,而以雅典自居。可以说,不论是将中国比作雅典还是斯巴达,对美国而言都颇为别扭。

  对于试图利用历史来推销反华政策的人来说,一战显然是一个更好的素材。在这些人看来,如果用一战前的英德来做类比,身份“错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随着美国对华战略竞争不断加码,不少人开始反复罗列中国与一战前德国的所谓相似之处。他们的预定结论非常清晰,正如德国要为一战的爆发背负全部罪责,中国也要为所谓“新冷战”的爆发承担全部责任;美国对华遏制只可能犯一种错误,那就是遏制的态度还不够坚决,手持的大棒还不够强硬。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在华盛顿和布鲁塞尔以及其他很多西方名都大邑,沉重战祸中已经被揭示的诸多真正教训被弃置一旁。时至今日,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不仅没有让决策者们更加警醒,反而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能够“任意制造危机、随时管控危机”的盲目自信。

  恰如一边高喊对中国“该竞争时竞争,必须对抗时对抗”,另一边又要“防止中美关系脱轨”的拜登政府,反复在南海和台海制造可能挑起冲突的巨大风险。其中最甚者,还在幻想用一场乌克兰式的“有限冲突”战胜中国。

  深入一战历史则不难看出,过于紧密、盘根错节的联盟不仅会让冲突的火焰迅速蔓延,而且会让局势紧张螺旋式地加剧,让冲突的火焰更容易被点燃。然而,不论是在欧洲还是亚太,如今的美国都在打着“联盟现代化”旗号,让其安全承诺更加刚性、更加多边化。

【破圈了】110年后,穿过奥运焰火的和平沉思

  自拜登政府执政以来,华盛顿在亚太新建的多边安全架构已经到了“乱花迷眼”的地步,美日印澳、美日澳菲、澳英美、美日韩、美日澳等名词如同排列组合一般源源不断地出台,日韩澳新四国的首脑也已经连续两年参加北约峰会。基于联盟的美国“印太战略”正在打破地理的自然分隔,试图将亚欧大陆的两端变成一整个“大火药桶”。

  并非“历史的宿命”

  “经验和历史教授的是,国家和政府从未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也不会根据本应学到的教训而行事”。

  诚如黑格尔所言。当前大西洋两岸对一战的讨论看似热烈犀利,细品却充斥着狭隘的偏见和自私的谬论。

  回看历史,一战的发生正值英德所谓的“兴衰交替”之际。然而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大战到来的原因却并非是英德两国矛盾尖锐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就此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或许称不上是大国权力转移的结果,更遑论大国的兴替一定会带来战争。

  一言以蔽之,用一战溯源来立论“大国兴替一定会带来战争”,用110年前的英德关系牵强比附当前的中美关系,都是经不住推敲的。

  我们应当从一战中汲取的最重要教训,就是绝不能做不负责任的宿命论者,甚至打着从历史中学习的旗号重蹈覆辙。一战爆发前,柏林、维也纳、莫斯科和巴黎的决策者们无不认为本国已经别无选择,只能拥抱“不想要的战争”。在当前的西方特别是美国,也颇有一些人在推销类似的宿命论,鼓吹一战前的历史正在重现、新的世界大战很难避免。对于他们来说,频频提到历史,并非是希望所有国家特别是大国从中吸取教训、避免战争,而是试图营造出一种战争总是会不以人的意志而到来的气氛。

  不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战争绝非不可避免。战争不是历史和人类的宿命,而只是少数人不负责任的选择。对于绝不重蹈历史覆辙,我们有理由保持自信。

  与110年前相比,全球范围内的政治进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两场世界大战的血腥和一场全球冷战的冷峻,让和平理念前所未有地深入人心;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更是给人们看待和处理国际事务注入了新观念和新思维。与之前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相比,当今时代都具备更多有利于维护和平的因素。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让全人类的和平灯火长明不灭,我们责无旁贷,也必定成功。

  文/肖河(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

  图源/网络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举行预演

  • 百舸争流迎开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