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英】罗思义:正转向封闭的是美欧,而非中国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英】罗思义:正转向封闭的是美欧,而非中国

来源:环球时报2024-07-24 23:52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1978年后,中国一再强调“开放”一词,清楚地表明面向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是中国政策的一大重心。这既是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也是从世界经济利益出发。

  二战后,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从1978年到2022年,世界人均GDP增长313%,生活水平平均增速亦大致相同。中国人均GDP增长3033%,其他大型“全球南方”国家——印度、印尼、越南、土耳其等,以及其他国家人均GDP增长也非常快。

  经济全球化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程度的减贫。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已有12亿人摆脱了世界银行定义的国际贫困线——首先是中国的8亿多人,其次是印度的2.4亿人,然后是越南的3000万人和其他国家的近2亿人。

  这些成果表明,一些西方媒体宣称“中国正在转向封闭,寻求与美国和欧洲脱钩”的说法极其荒谬。当“开放”给中国带来这样的成就时,转向封闭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与绝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一样,中国希望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因为经济全球化给它带来了亮眼的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正在转向封闭——对他国加征关税、在技术领域滥用制裁等。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提议对美国进口的所有商品征收至少10%的关税。

  因此,世界正在形成一种模式:中国和其他“全球南方”大型经济体GDP快速增长并追求经济全球化,美国和欧洲则转向封闭并自食其果——美国GDP年均增速略高于2%,欧洲为1%。

  “开放”,即经济全球化,在中国和“全球南方”取得如此成功,是因为中国和“全球南方”国家行事顺应经济全球化进程,而美国和欧洲却没有。

  经济全球化印证了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的观点——一个试图纯国内发展、与国际贸易相对隔绝的国家,不会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发展,因为它将不可避免地壮大低效经济行业。

  没有一个国家生产所有东西都可以实现最高效率。如果它试图搞保护主义/自给自足,就会浪费资源在生产可以从国外更便宜买到的东西上。因此,要实现效率最大化,一个经济体应该专注于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并通过将这些产品与其他国家生产效率更高的产品进行交换,来参与全球分工。

  原则上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没有什么不同。国际贸易是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优势的一个方面。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追求以下这些其他优势。具体而言,它必须通过对运输、通信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使国内劳动分工程度日益提高成为可能。它必须将越来越多的资源分配给专业研发,越来越多地对员工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寻找最便宜的能源供应商。它还需要和平的环境,以便促进贸易发展——这意味着奉行旨在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因此,内政外交政策必须一体化。

  这是中国,也是其他成功的“全球南方”国家所做的。中国和东盟生动践行了这一点。这使经历了朝鲜战争、越战等严重军事冲突的东亚成为一个同时拥有国际贸易、投资与和平的地区,从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它们奉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国内政策。

  美国和欧洲则与此相反。美国的基础设施已经破败不堪,而其GDP的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军事和效率低下的医疗系统上,与任何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美国医疗费用占GDP的比重更高,预期寿命则更低。欧洲没有寻求和平发展,而是听任北约挑衅性地东扩,在乌克兰引发了自1945年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冲突,并切断了西欧与其最廉价的能源来源——俄罗斯的联系。

  可见,中国和“全球南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方面取得了成功,因为它们奉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内政外交政策。美国和欧洲奉行的政策背离经济全球化发展逻辑,因此遭受失败。

  希望美国和欧洲能改变政策。但现在是中国致力于推进经济全球化并取得成功,而它们则在转向封闭。(作者是英国伦敦市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