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特稿|“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发展结出的硕果”——海外媒体突破西方传统叙事报道真实中国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特稿|“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发展结出的硕果”——海外媒体突破西方传统叙事报道真实中国

来源:新华社2024-07-11 14:40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记者阚静文)“最近,我在墨西哥媒体上看到越来越多关于中国发展的报道。”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国际问题专家伊格纳西奥·马丁内斯说,从经济数据到减贫政策,从新能源汽车到太空探索,这些报道涉及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呈现出立体多元的中国形象。

  近来,中非共和国潜力网报道指出“中国高质量发展将持续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动力”,《约旦时报》将中国加快绿色转型称为“世界发展的亮点”,埃及《亚洲视野》杂志称赞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举措,津巴布韦《先驱报》关注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海外媒体纷纷看好中国经济前景,赞叹中国科技创新,欣赏中国文化之美。

  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人已经看穿西方编织的虚假叙事,开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中国”。

  “世界认识到中国发展方案带来的全球性成果”

  约旦作家萨米尔·艾哈迈德长期关注中国,曾十余次访华,见证了中国的发展成果。他撰写了两部关于中国以及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关系的著作,在当地媒体发表了数百篇相关文章。在他看来,国际媒体对中国各领域发展成就日益关注,是中国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体现,显示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所带来机遇的认同。

特稿|“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发展结出的硕果”——海外媒体突破西方传统叙事报道真实中国

  这是2023年11月22日在埃及开罗以东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拍摄的一名在高楼楼顶施工的中国工人。新华社记者隋先凯摄

  多年来,中国积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务实合作,推动金砖合作机制、上合组织行稳致远,完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框架,以实际行动打造一条共谋发展、彼此成就的共同繁荣之路。

  在红海之滨的埃及,中企承建的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拔地而起,沙漠中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呈现勃勃生机,中企承建的斋月十日城轻轨铁路帮助埃及实现电气化铁路零的突破……埃及《金字塔报》近来多次刊文介绍埃中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累累硕果,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是“两国间最重要的合作”,为埃及加快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埃及驻中国大使馆前媒体顾问艾哈迈德·萨拉姆认为,中国的发展理念是不让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掉队,不断推动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的繁荣发展符合世界的利益,世界的繁荣稳定也是中国的机遇”。

  在地球另一端的巴西,中巴合作建设的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贯穿该国南北,在满足当地城市用电需求的同时,还有力支持巴西能源低碳转型。巴西公共政策学者米尔顿·波马尔认为,巴中两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巴西的国际竞争力,“这充分体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

  巴西媒体评价,共建“一带一路”、金砖合作机制给包括巴西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金砖合作机制表达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关切和愿望,引领着全球南方的崛起”。“‘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商路,更是一条超越意识形态边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金砖朋友圈不断扩大,当中国拉近与世界的距离时,世界也认识到中国发展方案带来的全球性成果。”巴西《商业观察报》总编辑马科斯·奥利维拉说。

  “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中国”

  “国际话语体系中有一套偏向西方的叙事,这种叙事在我看来是不准确的。”南非独立在线新闻网站主编兰切·威滕去年在参加第六届金砖国家媒体高端论坛时这样说。那次论坛汇聚了来自近30个金砖国家和非洲国家的约100家媒体、智库、国际组织等机构的代表,“西方之外的声音应该被听到”“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成为与会者共同的心声。

特稿|“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发展结出的硕果”——海外媒体突破西方传统叙事报道真实中国

  这是2024年2月2日拍摄的西安大唐不夜城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历史上,全球南方国家曾普遍遭受西方国家奴役和掠夺。如今,全球南方正经历新一轮群体性觉醒,谋求独立自主、加强团结合作、摆脱殖民主义烙印是南方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而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话语霸权不断抹黑中国,目的就是破坏中国与其他南方国家的关系,阻止南方国家走共同发展道路,维护美国及其盟友的霸权利益。

  “过去,世界通过西方国家的‘二手传播’了解中国。今天,我们看清了那些对中国的误解与讹传。”肯尼亚国际关系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

  孟加拉国《闪电》报刊文指出,西方无视中国发展对全球繁荣的巨大贡献,通过各种手段抹黑中国,不过是“过时的政治花招”。乌干达《新景报》评论,西方大国仍把持话语霸权,妄图通过妖魔化中国来扭曲世界的认知。“我们要进行集体性‘去殖民化’,以抗衡西方对中国有偏见的叙事。”

  “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中国。”马丁内斯表示,随着中国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及对外人文交流增多,越来越多南方国家了解到真正的中国,看清了西方媒体的歪曲抹黑。

  在萨拉姆看来,西方叙事失去公信力是必然的。“我们正见证中国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中国作为可靠的发展伙伴给全球南方国家带来了信心。这暴露出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让针对中国的种种谎言变得不堪一击。”他指出,全球南方媒体对中国发展的客观报道对扩大全球南方话语权、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有着重要意义。

  “西方针对中国的‘陈词滥调’应当改变”

  美国罗伯特·莫里斯大学副教授安东尼·莫雷蒂曾归纳了西方媒体攻击中国的两种话术:一种是妄言中国的发展能力不足以取得像西方那样傲人的成就,另一种是宣称中国一旦强大将给世界秩序带来不可想象的破坏。二者看似相互矛盾,本质上是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全方位否定。

  “西方针对中国的‘陈词滥调’应当改变。”阿德希尔认为,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巨大成就不容忽视。“西方媒体要认识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将长期存在。”

特稿|“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发展结出的硕果”——海外媒体突破西方传统叙事报道真实中国

  2024年4月11日,一名外国游客在“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广西南宁市青秀山主会场品尝美食后做出“OK”手势。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如今,中国的发展成就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让一些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正视:英国《经济学人》周刊日前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在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医疗卫生等领域已取得长足进步,逐步成长为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强国,“西方应继续保持甚至加强同中国的科技合作”;美国外交学者网站近期刊登多篇文章,肯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全球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这一倡议与西方国家提出的发展方案之间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抓住这一倡议所带来的机遇。

  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政治和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卜杜勒·阿齐兹·沙巴尼表示,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展的这些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们对世界经济、科技现实认知的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正在推动它们对中国进行重新思考。

  民间交流的增多,也成为打破西方媒体舆论霸权、推动树立对华正确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来,不少西方游客选择亲自来中国看一看。他们惊叹于中国的安全与友好、美食与美景、繁荣与创新,中国之行成为破除偏见之旅。很多外国博主成为宣传“魅力中国”的“最强代言人”,主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讲述他们眼中的这个东方大国。“中国跟我们过去在西方媒体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认识中国最好的方式就是身临其境去体会它”……

  巴西《商业观察报》总编辑马科斯·奥利维拉说,部分西方媒体报道的变化不能说明西方作为一个整体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中国,但或许可以逐步改变西方受众过去对中国的错误认知,进一步打破西方对华“有色眼镜”。

  “中国以实际行动证实了自身的能力与担当,国际媒体应该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发展结出的硕果。”阿德希尔说。(参与记者:董修竹、林晶、陈威华、赵焱、席玥、吴昊、何奕萍、罗晨、谢江)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