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记者手记|美国数十万无家可归者饱受酷暑煎熬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记者手记|美国数十万无家可归者饱受酷暑煎熬

来源:新华网2024-06-25 20:01

  新华社纽约6月24日电 记者手记|美国数十万无家可归者饱受酷暑煎熬

  新华社记者夏林

  过去一周,美国大部分地区遭遇高温天气,多地气温创下历史纪录,至少一亿人受到影响。周末两天,置身室外则仿若蒸笼。进入本周,仍有多地气温在38摄氏度以上徘徊。如此酷热,对于美国数十万无家可归者而言,仿佛地狱降临。

  根据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数据,全美因高温致死人数近年来不断攀升,2021、2022和2023年分别为1602人、1722人和2302人。2024年的酷热天气较往年来得更早,专业人士普遍认为今年死于酷暑的人数还会增加。得克萨斯州民间组织无家可归者网络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酷暑对于无家可归者的健康影响远超普通人,美国平均每年有1500人死于酷热,其中一半是无家可归者,无家可归者死于酷暑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200倍。

  美国国家气象局预警,继上周酷热之后,得克萨斯州一些地区本周气温仍将高达43摄氏度,会对在室外工作、生活的人造成严重健康威胁。得克萨斯州2023年经历了自2011年以来最热的夏天,该州当年死于高温的人数达334名,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按照无家可归者网络的比例估算,其中应有近200名死者是无家可归者。

  专家认为,高温酷暑会触发一系列致命性疾病,包括热衰竭、热痉挛、热射病等,而对于无家可归者来说,他们不得不长时间暴露在对自己不利的极端天气环境中,甚至一直得不到救助,这都大幅增加了他们患病以至于死亡的几率。

  无家可归者常年在街头流浪,没有寝具、水电,更没有空调和冰箱,高温天气使得他们难以入睡,而睡眠不足会进一步导致疾病和健康状况的恶化。除了体温难以下降之外,食物也难以储存,恶劣的卫生条件进一步影响健康。美国非营利性组织耶鲁气候联络网2023年就这一主题载文指出,美国多个城市有越来越多的无家可归者因酷暑而殒命。

  美国各级政府对无家可归现象的解决力度不够,常靠民间组织救助,更别提在酷暑期间了。耶鲁气候联络网指出,令人心寒的是,街头行人对无家可归者往往熟视无睹,尤其是看到他们在热浪中奄奄一息的时候,行人更是会加快脚步。

  美联社2022年曾报道说,由于多种原因,美国死于高温酷暑的无家可归者人数常常被少算,即便如此,也超过死于飓风、龙卷风和洪灾的人数之和。“这是一个蔓延全美的社会问题”,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无家可归者在酷热中死亡,死因未被归于酷热。

  根据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报告,2023年1月统计的美国无家可归者人数达65.3万人,同比增加70650人,增幅12%,成为自2007年开始使用年度报告以来无家可归人数最多的一年。在2021年至2022年财年,美国无家可归人数大幅增加了25%。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纽约有超过8.8万无家可归者,是全美无家可归者最多的城市。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飞阅中国|美丽的河套灌区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不断加速突破并重塑着农业新格局。
2025-05-29 08:51
方案提出,到202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85%,先进计算、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行业发展。典型场景解决方案全面覆盖,形成100个以上典型场景解决方案。
2025-05-29 08:50
生物正交反应,是指可以在生物体内发生,但又和正常生物过程互不干扰的化学反应。
2025-05-29 08:48
围绕计量测试中“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痛点难点,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集中重点单位、强化协同创新,大力推进计量测试关键技术攻关。
2025-05-29 08:47
研究发现,温室内的湿度变化首先为病原菌孢子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2025-05-29 08:21
睡前只需服用一粒药丸就能不再佩戴笨重面罩入睡,这对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来说,可能即将梦想成真。
2025-05-28 09:30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6日消息称,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开发的高级人工智能(AI)模型o3,在接收到明确的关机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主动干预其自动关机机制。
2025-05-28 09:24
记者5月26日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要茂盛团队研发了空气毒性活体监测系统(以下简称ATMS),实现了对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原位、实时、在线监测,有望为优化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和公众健康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2025-05-28 09:24
保障粮食储存安全是粮食流通领域科技攻关的核心任务,粮食科研人员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研发系列粮食仓储技术成果,在粮食仓储领域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2025-05-28 09:19
数据显示,地球陆地上可开采锂资源仅约2200万吨,海水中却蕴藏2300亿吨锂。然而,高效、绿色的海水提锂技术被视作科研界难啃的“硬骨头”。
2025-05-28 09:1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025-05-27 13:22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基金会在1998年联合设立
2025-05-27 11:10
无法释放起落架的民航客机在巨大的摩擦声中以机腹着地方式从跑道上滑过,高速进入大气层的空天飞机像一个“火球”剧烈燃烧,大型运输机在超强暴风雪中艰难起飞,先进战斗机在复杂空战环境中被导弹碎片打得千疮百孔……
2025-05-27 09:27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名迪与研究员王煜、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Stephen Foley合作,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与超深金刚石包裹体成分对比研究,揭示了再循环碳酸盐如何改变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及对克拉通演化和深部碳循环的影响。
2025-05-27 09:22
“浚澜”船配备了高压岸电接入模块,可以采用全电力驱动挖掘系统,实现施工作业零碳排放。
2025-05-27 09:16
天问二号探测器按计划完成了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转场、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2025-05-27 09:10
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甲烷浓度的季节振幅呈现减弱趋势,而副热带及热带地区的季节振幅却显著增强。这一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为解析全球甲烷源汇的长期演变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为全球甲烷减排提供了科学支撑。
2025-05-27 09:09
据两位消息人士透露,英伟达还在为中国开发另一款采用Blackwell架构的芯片,最早可能于9月开始生产。
2025-05-26 12:51
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干细胞发育成充满液体的羊膜囊。这种模型囊体直径约2厘米,相当于一个4周胚胎周围羊膜囊的实际大小,可用于研究早期妊娠。
2025-05-26 09:21
你有过牙齿酸酸胀胀的体验吗?这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牙齿有多敏感。其实,在咀嚼食物时,这种敏感性大有用处,它能提供关于温度、压力,还有疼痛方面的重要信息。
2025-05-26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