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特稿|中非共绘非洲农业发展蓝图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特稿|中非共绘非洲农业发展蓝图

来源:新华网2024-06-11 18:55

  新华社内罗毕6月11日电 特稿|中非共绘非洲农业发展蓝图

  新华社记者

  近年来,中非农业合作在中非合作论坛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框架下不断深化,取得丰硕成果。从田间地头到电商市场,中国通过技术援助、产业链建设和市场拓展,助力非洲各国提升农业生产力,推动非洲大陆农业现代化进程。

  未来,中国将继续落实“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同非方探索合作新路径、全面推进农业合作,与非洲人民共绘非洲农业发展蓝图。

  从“吃饱饭”到“致富经”

  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近郊的尼日利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国农业技术专家正在水稻加工车间仔细检查新收获的稻米。

  经过多年努力,中资企业绿色农业西非有限公司的专家们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育出优良稻种,平均产量比当地普通品种高20%以上。该稻种已通过尼日利亚农业部门审定,推广至全国三分之二的州。

  尼日利亚北部吉加瓦州农民拉瓦尔·穆萨种植这种水稻已有数年,切身体会到该稻种产量高且适应力强、抗病又抗旱的优势。“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尼日利亚今后一定可以实现粮食自足。”穆萨说。

  2023年9月19日,当地员工在尼日利亚阿布贾的中国援尼日利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展示秧苗。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绿色农业西非有限公司是尼日利亚最大的种业公司之一,参与尼政府种子供应项目,已为全国30多个州供应逾3万吨种子,帮助该国稻谷增产200多万吨。

  十年来,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带动当地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

  中国农业专家通过传授技术和改良品种等方法,提高水稻、木薯、大豆等重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引进多种蔬果、豆类等新品种,丰富非洲人民的“菜篮子”,促进当地农业新领域的发展。

  2024年3月28日,在位于福州的福建农林大学,来自卢旺达的梅迪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中国学生嘉欣瑶了解“绿洲3号”菌草品种。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菌草技术走出国门以来,已传播至100多个国家,在17个国家建立了示范基地。在非洲,菌草成为帮助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致富草”和“幸福草”。

  2024年3月28日,在位于福州的福建农林大学,来自卢旺达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学生在“国际菌草苑”内查看菌草长势。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前中非共和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部长雷科斯-卡莫高度称赞菌草技术的实用性,认为其对当地创造就业和增加收入贡献很大。

  2024年4月5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卡布耶地区,一名工人在工坊展示菌袋。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42岁的莱昂尼达斯·穆希米伊马纳经营着当地规模最大的食用菌培育工坊。他曾前往中国参加菌草技术培训,回国后成立了这家工坊。

  2024年4月5日,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卡布耶地区,一名工人在工坊给栽种的菌袋浇水。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卢旺达人以前不吃蘑菇,但现在菌类已成为当地广受欢迎的食品。”穆希米伊马纳打算把鲜菇制成菌菇产品,销往海外市场,带动社区居民共同致富。

  2024年2月5日,在中非共和国班吉的格巴村,村民们在等待新鲜炸蘑菇。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目前,卢旺达有4000多农户利用菌草技术培育食用菌,这一产业带动超过3万人就业。

  “中国工厂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6月,科特迪瓦进入割胶季,位于南部城镇达布郊区的中企美兰集团投资的橡胶加工厂前,卡车排起长队,车上新采收的杯胶将在这里处理成标准橡胶,然后运往中国加工成橡胶制品。

  2024年6月10日,在科特迪瓦南部城镇达布郊区,美兰橡胶加工厂工人在机器旁竖起大拇指。新华社记者 张健 摄

  2024年6月10日,在科特迪瓦南部城镇达布郊区,工人们在美兰橡胶加工厂对成品橡胶进行打包。新华社记者 张健 摄

  这是2024年6月10日在位于科特迪瓦南部城镇达布郊区的美兰橡胶加工厂拍摄的机器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健 摄

  这是2024年6月10日拍摄的位于科特迪瓦南部城镇达布郊区的三叶橡胶树林。新华社记者 张健 摄

  这是2024年6月10日拍摄的位于位于科特迪瓦南部城镇达布郊区的美兰橡胶加工厂。新华社记者 张健 摄

  科特迪瓦自然条件优越,是非洲第一大天然橡胶生产国。过去,由于缺乏加工能力,只能出口低附加值的原材料,胶农收入微薄。当地一家橡胶合作社主席约布埃·罗兰说:“中国工厂帮我们打开了销路,我们合作社月均产量从1000吨增加到2000吨。”

  科特迪瓦农业研究和咨询行业协会资源监管员布鲁·博纳旺蒂尔说:“中国工厂实现了科特迪瓦橡胶的本土加工,增加了我们的产品附加值,我们要对中国说声谢谢!”

  木薯是非洲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品种和技术落后,非洲的木薯单位产量低,产品加工水平有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非洲各木薯主产国开展合作,助力提升木薯产量和产品种类。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木薯产业发展研修班上,当来自南非、尼日利亚、乌干达和刚果(布)等国的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了解到木薯淀粉还可以加工成饼干、酸奶、蛋糕、面条等产品时,禁不住啧啧称奇:“没想到木薯的用途这么广泛!”

  在尼日利亚,绿色农业西非有限公司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共同成立了阿布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了一条小型木薯全粉加工生产线和10亩配套木薯高产示范基地,并在当地开展木薯种植技术和加工培训。绿色农业西非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筠表示,将根据当地市场需求探索木薯淀粉加工,向木薯产业链下游延伸。

  “小村庄”连接“大市场”

  清晨,肯尼亚坦布济花卉农场新采收的玫瑰花瓣上挂着露珠。这些鲜花将在48小时内出现在万里之外的中国长沙高桥大市场货架上。

  据肯尼亚花卉协会首席执行官克莱门特·图莱齐介绍,肯尼亚鲜花长期以来主要出口至欧洲国家,中国政府2021年11月宣布为非洲农产品输华建立“绿色通道”,缩短检验检疫时间,扩大关税豁免,为肯尼亚鲜花及非洲各国的牛油果、柑橘、菠萝等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

  2024年5月18日,在肯尼亚纳纽基,坦布济鲜花公司的员工在鲜花大棚内整理鲜花。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湖南玺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肯尼亚7家鲜花农场有合作,月均销售10万枝鲜花,供货覆盖中国14个大中型城市,并销往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

  2024年5月18日,湖南玺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梓楠(右)在肯尼亚纳纽基的坦布济花卉农场挑选鲜花。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摄

  该公司负责人黄梓楠说,未来中国企业可帮助肯尼亚合作商开发精油和花露水等衍生产品,提高肯尼亚鲜花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截至2023年6月,非洲11国16项农产品在“绿色通道”项下获得输华准入,越来越多的非洲特色商品热销中国市场。在一系列贸易促进措施推动下,非洲对华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二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地国。除此之外,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非洲好物网购节等平台也成为非洲农产品重要展示窗口,提升其国际知名度。

  “想象一下,如果非洲一个种植咖啡的小村庄能够和全球大市场直接对接,那么这个村庄将有望摆脱贫困。”非洲联盟委员会高级技术顾问莱拉·巴尔纳巴·洛科桑满怀憧憬地说。

  

  

  

  2023年11月8日,在第六届进博会食品及农产品展区贝宁菠萝展台,工作人员爱力舍展示贝宁菠萝。这是贝宁菠萝第一次参加进博会。新华社记者金皓原 摄

  

  2024年5月9日,参展商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办的中非经贸博览会走进非洲巡展上推销咖啡产品。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银川:城在湖中城愈美

  • 云南野生菌大量上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已基本掌握时速600公里常导高速磁浮交通工程建造关键技术。专项形成了常导高速磁浮建造关键技术方面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和指导性设计原则,向工程化应用迈进一大步。
2024-06-18 10:02
鉴于恒星坍缩的极端物理特性,中子星的旋转速度快得惊人——自旋一周只需几秒钟甚至几分之一秒。团队成员表示,这颗天体高度疑似中子星,却在非常“悠闲”地发射无线电脉冲,如此缓慢的速度严重不符射电中子星的一般行为。
2024-06-18 10:00
5月15日,广东省广州市,小鹏汇天广州研发中心,“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现场。低空经济是指以低空空域(业内通常认为是3000米以下)为依托,以飞行器为主要载体,涵盖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各种低空飞行活动的综合经济形态。
2024-06-18 09:58
沙漠边缘的胡杨、沙拐枣将根系深深扎进沙子里,它们吸收非常有限的水分就能生长。如今,经过选种的沙拐枣、柽柳、梭梭等优良固沙植物,正在沙漠中顽强生长,为治理荒漠化作出持续贡献。
2024-06-18 09:57
赵善芹驾驶智能收割机进行麦收作业。赵善芹是阳谷县的“新农人”,2013年,他成立专业农机合作社,流转承包850亩土地种植小麦。”去年,北彭新村村民王先锋自己播种的玉米出现倒伏,今年赵善芹驾驶智能播种机,从灭茬到播种一气呵成,精细控制种植密度。
2024-06-18 09:55
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科学家,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有周光召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光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站在国家大局来定位和谋划中国科学院。
2024-06-17 10:35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2024-06-17 10: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方面在于把握好科学方法。
2024-06-17 10:33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2024-06-17 10:33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2024-06-17 10:31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