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识局:“眼睛向东看,身子向东转” 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相向而行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国际识局:“眼睛向东看,身子向东转” 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相向而行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06-03 21:01

  中新网北京6月3日电 (王高飞 吴辛茹) 日前,巴林、埃及、突尼斯、阿联酋四国元首同期访华,应邀参加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中阿国家元首共同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为新时代中阿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

  “阿拉伯世界已经开始真正从文明和文化的高度来接受中国和认可中国式现代化,”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刘欣路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崛起为阿拉伯世界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发展带来了希望。”

  从学“术”到悟“道”

  阿拉伯国家如何借鉴中国发展模式

  据刘欣路观察,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阿拉伯世界大多关注中国的经济腾飞之“术”,紧密跟踪中国的自贸区发展、产业园建设等改革开放具体经验,但现在它们可能上升到从“道”的层面来看待中国发展。

  刘欣路认为,许多阿拉伯国家和中国同为“后发外生型”国家,独立之后它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好传统与现代、本土与未来的关系。面对着发展现代化的现实诉求,许多阿拉伯国家积极谋求和探寻发展范式的优化和转换,出台了各种的愿景战略,展现出对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理顺生产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决心。

  5月30日上午,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而从自身发展与中国发展经验和中国式现代化这种历史性的比较当中,阿拉伯学术界和思想界看到了中国的价值观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学者们认为,要从更深层次的智慧层面,来看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阿拉伯世界的借鉴意义。

  由学“术”到悟“道”,在刘欣路看来,这是阿拉伯世界吸收中国发展经验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眼睛也向东看,身子也向东转”

  阿拉伯世界从“向东看”到“向东行”

  在采访中,刘欣路提到了约旦学者萨米尔的研究观点。在萨米尔看来,2020年前后是阿拉伯世界秩序观演进的一个重要节点。安全观、秩序观这些基础性的观念在实践中失效,促使阿拉伯人开始重塑、修正既有的观念。

  刘欣路谈到,在著作中,萨米尔也曾对比东西方与阿拉伯世界的交流史。在他看来,由于地缘位置更加接近,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合作历史更加悠久。但双方近代的交流史已经证明,虽然阿拉伯世界曾经非常虚心地想成为西方的学生,但是西方国家却从来没有想让或者愿意帮助阿拉伯国家来实现民族的复兴和经济的发展。

  他进一步指出,美国从伊拉克撤军,从沙特等美军基地撤出武器装备,在中东地区实施战略收缩。作为应对,中东国家的战略自主推动着它们在外交领域“向东看”。

  另一方面,近年来,中阿关系不断走深走实。航天卫星、能源技术、文旅医疗……多个领域结出合作硕果,造福两国人民。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于阿联酋迪拜举办之际,作为COP28中国代表团配套活动的中国-阿联酋青少年足球赛暨气候行动漫画展在迪拜举行。中新社记者韩海丹 摄

  2022年,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在沙特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向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是中阿关系划时代的里程碑。

  “如果说阿拉伯世界是很早就开始‘向东看’了,那我们只能说它们一开始是‘眼睛向东看,但身子还是向西转的’,但现在的它们是‘眼睛也向东看,身子也向东转’了,这是非常鲜明的一个变化。”刘欣路分析道,“阿拉伯世界的‘向东看’是一个历史进程,内涵也会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在他看来,当前的阿拉伯世界正处于思想震荡、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中阿双方观念当中的共同性、共通性因素明显增加,激发了阿拉伯世界的“向东看”和“向东行”。

  尊重中东人民“主人翁”地位

  中国助阿寻求“公约数” 画出“同心圆”

  “乱则思定,阿拉伯国家、中东国家都在深入思考,能否化敌为友,能否跳出近代以来不断循环往复的冲突陷阱。”刘欣路介绍道。

  他深入分析称,这些国家已经找到了破解之道并且形成共识,那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受到西方影响的地缘政治观、秩序观和安全观;要摒弃零和思维;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这样才能“治疗”中东现在既缺乏安全互信又缺少安全机制的“症状”。

  中东现在处于乱与治的十字路口,道路的选择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刘欣路强调,国际社会应当“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他以中国成功斡旋沙特、伊朗复交这一典型案例,抨击了部分西方国家对中东事务的过度干涉。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推动这一复交进程,最重要的是尊重了中东人民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所有带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以中东利益为代价来谋求一己私利的行为,只会让中东更加动荡。

  刘欣路指出:“中国的方案确实能够帮助中东国家寻求最大的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来构建均衡有效且可持续的安全架构,进而实现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访湖南华容团洲垸转移群众安置点

  • 马连义:用情呵护美丽海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进入夏季后,天气变得炎热,人们倾向于前往游泳场所或待在有空调系统的公共场所内活动。专家提示,在这些场所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避免相关疾病发生。
2024-07-08 09:49
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团队报告了一种解码“材料基因组”的新方法。至关重要的是,SRO提供了详细的原子级蓝图,增强了人们对材料行为的计算模拟、建模和最终预测的能力。
2024-07-08 09:18
7月1日,载誉归来的李德仁院士在武汉大学作了名为《爱我中华,科技报国》的专题报告。报告会上,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号召全校师生以李德仁院士为榜样,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2024-07-08 09:3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尝试用AI查资料、润色句子,甚至用AI代写论文。作为国内第一批尝试“用AI检测AI”的高校,华北电力大学与知网合作,开发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服务系统”,专门用于检测本校2024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使用AI生成的情况。
2024-07-08 09:34
海草床贮存碳的效率比森林高90倍,具有水质净化和调控功能,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  仲夏时节,漫步在黄渤海海域近岸,可见成片盛开着花朵的海草床。要想恢复“海底草原”,亟待加强保护,如建立保护区;也需开展生态修复,即“海底种草”。
2024-07-08 09:28
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是目前我国风电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也因此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追风者”。
2024-07-08 09:02
走进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区,“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令人眼前一亮。7月4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拍摄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
2024-07-05 09:00
7月5日6时4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五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07-05 09:00
根据新路线图,ITER规划目标保持不变,但氘-氚聚变实验阶段开始时间将推迟到2039年,由此产生的额外成本达50亿欧元。
2024-07-05 08:59
7月4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近一年来,广西发现新物种48个。不断发现新物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拓展了新空间。
2024-07-05 08:57
最终,“智慧应县木塔”体验应用还原复刻木塔一至五层五大探索场景,实现了模拟登塔、艺术还原、古今融合等突破。
2024-07-05 08:55
一件出土于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的人肋骨化石,将丹尼索瓦人的最晚生存时间从距今约5.5万年刷新至距今约4万年。该研究由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共同主导,
2024-07-05 06:35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
2024-07-05 06:35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
2024-07-04 20:26
7月1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的储存环完成全环真空闭环,标志着储存环全环贯通,进入联调阶段。
2024-07-04 08:11
据介绍,嫦娥七号任务已经遴选了6台国际载荷;嫦娥八号任务向国际社会提供约200公斤的载荷搭载空间,已收到30余份合作申请。
2024-07-04 08:11
自黄河站2004年建站以来,中国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北极环境变化,收集冰川、陆地生态、海洋生态、空间物理等方面的数据。
2024-07-04 08:10
专家提醒,对于一些气道高敏、有哮喘病史的孩子,这类刺激性气体可能会诱发气道痉挛,引发哮喘,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急性肺水肿。
2024-07-04 08:07
连日来,我国北方持续受到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影响。河北中部、山东西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接连出现了40℃至43.3℃的极端高温,同时,我国山东、河北、天津、江苏等地的2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也突破了6月上旬的极值
2024-07-04 06:35
“极地”号是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2024-07-04 06: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