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伊拉克小哥成中国美食网红:我是外国人 但我不是外人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伊拉克小哥成中国美食网红:我是外国人 但我不是外人

来源:新华社2024-06-03 10:13

  (视频制作:薛晨)

  新华社成都6月2日电(记者薛晨)“呀哈比比,我是你们的好兄弟老王!”一身精致的西装、一头黑色卷发和络腮胡、一口外国口音的汉语,这个端着相机自拍的人名叫艾哈迈德·贾巴尔(中文名:王立轩),来自遥远的伊拉克,这是他来到中国的第十年。

  在中文社交媒体平台,王立轩运营着拥有1500多万粉丝的美食达人账号“老王在中国”。账号的简介这样写着:“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痛楚,更懂得珍惜来到中国后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我爱这里的美食,我爱这里的风景。”

  “刚开始我以为是在放烟花,后来才知道是导弹下落的啸叫声。”王立轩回忆道,1994年他出生在伊拉克,关于儿时的回忆,满是因战乱而颠沛流离的痛苦经历。从伊拉克到叙利亚,王立轩和家人饱经战火洗礼。最终在2014年,一家人在亲戚的帮助下来到了中国。

伊拉克小哥成中国美食网红:我是外国人 但我不是外人

  王立轩(右一)与家人的合影。新华社发

  刚到中国时,王立轩在宁夏银川的一个国际学校做阿拉伯语的实习教师。为了能更好地融入和开启异国新生活,他一边教阿拉伯语、一边自学汉语。“身边的人都很有耐心,虽然起初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就能看出来是真心想帮我。”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立轩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机会学习汉语,最终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无障碍交流。

  此后的日子里,王立轩的身份也有了多次转变,阿语教师、留学生班主任、模特、演员、带货主播……在一次次转变中,王立轩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生活,久违了的“安全感”也被拾回。

伊拉克小哥成中国美食网红:我是外国人 但我不是外人

  5月28日,王立轩手持相机在成都街头边走边拍。新华社记者 薛晨 摄

  2018年,王立轩报名参加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举办的网络短视频培训比赛。通过比赛,他接触到了网络短视频,学会了基础的剪辑操作和B站、抖音等平台的运营技巧。在一次旅游途中,王立轩一边吃美食一边对着相机分享对美食的感受。经过剪辑后将这条视频上传到网上,获得很高的浏览量。后来,王立轩又拍了几条美食探店的短视频,都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这位爱吃醋、讲着中文的外籍博主逐渐走入网友视野。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王立轩的粉丝量从几万暴涨到1500多万。网友们通过他的镜头,能够足不出户就领略到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网友亲切地给他取了谐音名“往里炫”。“老王在中国”的视频,既有外国人视角的独特点评,也有和餐厅老板、食客们的亲切互动,让每一期视频都充满了笑声与温情。

  “心疼”,是常常出现在“老王在中国”视频弹幕中的词。2024年春节期间,在河南郑州拍摄时,王立轩独自一人坐在烧烤摊吃饭,一阵突如其来的鞭炮声把镜头前的他吓了一跳,愣住的几秒中他眼神充满恐惧。“我以为那是炸弹爆炸的声音。”这一幕正好被摄像机记录下来,让无数网友心疼。弹幕上网友纷纷留言“不用怕,这是在中国”“抬头惊愕是对自己负责,笑着把头低下是对中国的信任”。

  今年3月,王立轩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祖国,见到了朝思暮想的父母。在伊拉克短暂的6天时间里,王立轩也感受到自己的祖国正在逐步恢复。令他感到惊喜的是,在巴格达有了中餐馆,中国援建的学校、医院、桥梁、铁路也在加紧施工。“我深深感觉到中国在用温暖的手拉着伊拉克往前走。”王立轩感叹道。

伊拉克小哥成中国美食网红:我是外国人 但我不是外人

  5月28日,王立轩在成都的一家小店里拍摄。新华社记者 薛晨 摄

  如今,王立轩开始把作品“搬运”到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希望能让更多的国家的网友通过短视频了解中国美食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我是外国人,但我不是外人。我喜欢和平的生活,也喜欢和平的人。”未来,他还想把视频内容扩展到中国的旅游、茶文化、服饰、习俗、少数民族等领域,展现丰富多彩、充满烟火气的中国。(参与采写:王嘉轩)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