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社评:在涉疆问题上,谁才是自蒙双眼的鸵鸟?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社评:在涉疆问题上,谁才是自蒙双眼的鸵鸟?

来源:环球时报2024-05-22 17:56

  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周一(20日)发布报告,指责几家欧洲汽车制造商从一家所谓涉嫌与中国新疆地区“强迫劳动”有关的企业采购零部件。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该委员会主席罗恩·怀登点名宝马、大众、捷豹等汽车制造商,指责他们“把头埋在沙子里”、拒不承认其供应链中有任何“强迫劳动”。这显示美国借涉疆问题对中国实施的非法单边制裁仍在继续,不过在强拉盟友一起上阵的时候遭到了反抗。

  必须要说,这是对欧洲汽车企业的恐吓,本质上是一种胁迫和霸凌。美国议员们拿着一部美国国内的恶法,私设了一个没有任何合法性的政治法庭,就想要审判一切,看谁有嫌疑就要求对方出庭自证清白,逼着它们向华盛顿的规则下跪。而那些“审判对象”如果不愿意这么做,就很可能“没有好果子吃”。这股歪风邪气早让国际社会不堪其扰,是美国骚扰、威胁、破坏经济全球化正常生态的又一个明证。

  新疆是否存在“强迫劳动”?答案是一目了然的,任何真正到过新疆、了解新疆的人都知道,这是彻头彻尾的政治谎言。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单边强制措施对人权负面影响问题特别报告员阿莱娜·杜晗一行刚刚结束对新疆的访问,杜晗在上周五(17日)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现在只要和新疆有任何关系都会被指称是与“强迫劳动”相关,而被指称的一方需要去举证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完全是举证责任倒置。她还呼吁有关国家取消和暂停所有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而对中方实施的单方面制裁。可见,在所谓“强迫劳动”的问题上,孰是孰非并不难看清。

  杜晗此行访问了乌鲁木齐、石河子、昌吉、和田等新疆多地,她发现滥施单边制裁才是阻碍新疆人权和民生发展的根源:“在访问期间,我收到了许多关于单边制裁不利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人民生活的社会经济后果的报告。”美方制裁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严重损害有关企业和个人的权益,对当地经济和就业造成直接打击。打着人权旗号侵犯人权,对新疆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视而不见,这种鸵鸟心态不止是自蒙双眼,还有赤裸裸的虚伪和双标。

  鸵鸟心态下的华盛顿,不仅对新疆真正的人权视而不见,对广泛依赖新疆产品的全球供应链和市场更是不管不顾。杜晗证实,在美方单边制裁影响下,目前在全球市场占很大比重的新疆棉花、西红柿等农产品以及光伏产业等遭受多重冲击。这使人们有理由警惕:在华盛顿重组全球产业供应链的棋盘中,涉疆谣言已从政治工具变身“经济战武器”,扮演着扰乱全球产业供应链、打压别国竞争力的不光彩角色。

  在美方宣布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重税之时,美国国会此时又打出新疆“强迫劳动”这张牌,打压中国汽车工业以及胁迫欧洲盟友站队跟中国“脱钩断链”的目的昭然若揭。然而“脱钩断链”早已成为全球化的公敌,今天即便是那些最希望与中国“脱钩”的美国极端政客,也不敢轻易公开表明要这么做。这正是他们必须要在新疆问题上编造一个谎言,来给自己寻找“道义制高点”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都还记得,几年前美欧媒体对德国大众公司的穷追猛打——仅仅因为它多年前在新疆开设的一家工厂。迫于巨大压力,大众公司按照西方标准委托第三方进行了独立调查,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这一结果在西方舆论并没有得到什么理会。当时环球时报刊发社评指出,在新疆所谓“强迫劳动”问题上,他们要的不是真相,事实上他们非常害怕真相。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西方记者、国际友人和专家到访新疆,得出与杜晗女士相同的结论。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了解,所谓的新疆“强迫劳动”,无非是华盛顿“以疆制华”、行使经济霸权的一块遮羞布。谎言总会遭到清算,涉疆恶法及其流氓条款终将成为开放多极的国际贸易大潮中被冲破的一股逆流。拒不接受这个趋势的人,总有一天会发现,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那只鸵鸟,原来就是自己。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夕发朝至!京港、沪港间开行高铁动卧列车

  • 乌鲁木齐:“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