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东西问|贝思文:“活”起来的文物如何拉近匈中文化距离?
首页> 国际频道> 海外看中国 > 正文

东西问|贝思文:“活”起来的文物如何拉近匈中文化距离?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05-19 13:46

  中新社上海5月18日电 题:“活”起来的文物如何拉近匈中文化距离?

  ——专访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跨境展览策展人贝思文

  作者 李姝徵 任新月

东西问|贝思文:“活”起来的文物如何拉近匈中文化距离?

  2024年是中国和匈牙利建交75周年。匈牙利是首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欧洲国家。当前,中匈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人文交流是文明间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博物馆展览是拉近遥远文化间距离的直观方式。“活”起来、“走出去”的馆藏文物如何促进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跨境展览策展人贝思文(Steven H. Back)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博物馆展览对观众了解他者文明有着怎样的意义?

   贝思文:要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文化交流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促进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相互理解,可以促进国与国之间拥有更良好的关系。

  而在文化交流中,博物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载体。博物馆不仅能展示历史文物、考古发现,促进参观者对一个文明历史文化的理解;也能展示一些离我们时间距离更近的历史事件。

  从个人经历出发,中华文明第一次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也来自于博物馆。1988年,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在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展出,当时我还是个小孩子。那次展览不仅是我和中国文物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也在匈牙利引起了轰动,许多匈牙利人都曾去观展。该展览可能是匈牙利国家博物馆迄今为止人流量最大的展览。这一展览也引发了匈牙利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东西问|贝思文:“活”起来的文物如何拉近匈中文化距离?

  图为众多游客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景区参观。中新社发 王冈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另一个例子是我们最近和一位私人藏家策划了一场非常有趣的展览。这位收藏家收藏了许多国家的钱币,而这些钱币上都体现了一些“中国元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中国元素”是关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建工程项目。比如中国参与共建的桥梁、水利设施,或是机场和港口,学校和医院……这些工程项目甚至作为地标性建筑,被印在当地的纸币上。在我看来,类似于这样的展览,能向观众展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和平友谊与和谐发展。

   中新社记者:作为一名跨国策展人,您曾多次参与策展中匈两国间的跨国展览。请介绍一下您参与策展的跨国展览。

   贝思文:从2017年开始,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在中国举办了以“茜茜公主与匈牙利”为主题的文物展览。该展览聚焦17世纪至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和云南省博物馆引进了该展览。展览开幕后有非常多中国观众前去参观,观展人数之多让我印象深刻。匈牙利是一个小国,看到这么多中国人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愿意前去了解,让我深感荣幸。

  “茜茜公主与匈牙利”能够在中国这些顶尖的博物馆取得良好反响,我觉得这与“茜茜公主”这一话题的特殊性有关。据我了解,《茜茜公主》系列影片在中国很有“观众缘”,在匈牙利也一样。虽是老电影,但匈牙利仍然时不时会重新上映《茜茜公主》系列影片。影片中美丽的人物角色,浪漫的爱情故事,宏大的家国情怀……《茜茜公主》系列影片既是爱情故事,也是爱国故事,而这些主题对于全球人民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东西问|贝思文:“活”起来的文物如何拉近匈中文化距离?

  2018年5月28日,展出的匈牙利宫廷正装吸引民众。当日,“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的匈牙利贵族生活”展览于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这是陕西省第一次引进匈牙利文物展览。中新社记者张远 摄

  最近这些年,我们也将非常漂亮的、顶级的中国博物馆展览带到了海外。比如,2023年6月24日,由上海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南部城市塞格德的莫拉·弗朗茨博物馆开幕。

   中新社记者:“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的反响如何?该展览对帮助匈牙利人了解中华文明有哪些促进作用?

   贝思文:6月24日开展当天,恰逢匈牙利博物馆日,博物馆开放至午夜。当日,莫拉·弗朗茨博物馆迎来了近万名观众前来观展。

  可能对于中国一些大型的博物馆而言,1万名观众的参观人数不算什么。但匈牙利人口总数不到1000万,而这个展览在一天之内就吸引了近万名观众,是相当惊人的。在展览期间,我每次去赛格德都会去了解展览情况,而我每次到访都看到里面有很多人参观。

  匈牙利人对中国汉朝的兴趣确实有一些“历史渊源”。当时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匈奴,匈奴和汉朝既有冲突也有合作。后来,匈奴西迁,有可能抵达了现在匈牙利所处的位置。因为欧亚大陆的草原最西边的一个部分就在匈牙利。

东西问|贝思文:“活”起来的文物如何拉近匈中文化距离?

  在匈牙利古都塞克什白堡举行的“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共展出百余件玉器、漆器、陶器、青铜器、印章、石刻、钱币等汉代文物,将汉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礼仪信仰逐一呈现。图为当地时间5月7日,一名观众驻足细观徐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西汉金缕玉衣。中新社记者德永健 摄

  我们匈牙利人一直在研究自己的“根”在哪里,在欧洲?在中亚?因此,匈牙利人对匈奴以及其他的草原上的民族都非常感兴趣,一个关于中国汉代文物的展览也会让我们想到这个时代,这可能也是我们本地观众对中国汉代文物展览充满浓厚兴趣的原因。

  对于欧洲而言,中国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这会让欧洲人感到陌生与奇妙,同时也会产生误解。

  我觉得欧洲人可以通过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来理解彼此。这也是我个人的亲身体验,我在中国工作生活已经20多年,越学习中国的历史,我越了解中国,也越有兴趣继续学习下去。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中国博物馆数字化发展蔚然成风。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在您看来,数字技术对文博行业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贝思文:近些年,中国在文博行业的数字化发展非常迅速。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对于提升参观者的体验感很有帮助,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历史文化内容与文物展品。特别是对儿童和年轻人而言,具有交互性的数字化展览体验,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经常围绕文物展品开发一些数字化小游戏,让小朋友们在博物馆里停留的时间更长一点,把文物看得更仔细一点,拉近展品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他们也会留下更深刻的记忆。

  总体而言,相较于欧洲的博物馆,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项目规模会更大。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博物馆拥有更大的体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的博物馆需要接待更多的观众,因此他们需要更加稳定、可靠的数字化技术,能够经得起大客流的考验。能经受住几千人甚至上万人集中“爆发式”的参观,这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的博物馆数字化技术是可靠的,质量也很高。

  

东西问|贝思文:“活”起来的文物如何拉近匈中文化距离?

  2023年9月11日,云阳博物馆数字化体验厅展示的三维文物。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

  在博物馆数字化的过程中,海外的博物馆更看重数字展品的交互性,以及数字内容的个性化与定制化。海外博物馆会向我们提供自己的藏品内容,并提出定制化需求,以便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更加详细地向观众展示,帮助他们理解展品。

  博物馆数字化也能助力文物保护。通过数字化技术,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将被赋予“数字身份”,借此进一步完善文物管理体系;而对于一些特别脆弱,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改变保存状态的文物,数字化手段也能留下它们的“倩影”。

   中新社记者:从您的经历和体会看来,中匈两国间文博行业和文化交流进展如何?未来有哪些合作领域值得期待?

   贝思文:如果你现在来到距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60余公里的古都塞克什白堡,会发现两位中国“文化大使”正等着你:一位自秦代而来,是兵马俑;一位自汉代而来,是金缕玉衣。今年1月,“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塞克什白堡圣伊什特万国王博物馆开展;今年4月,中国秦兵马俑复制品展在塞克什白堡郊外著名的古罗马遗址公园开展。

  就在不久前,我还在匈牙利接待了陕西省文旅团的到访。现在,中国和匈牙利两国的友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我也希望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能够更加密切、更加频繁。不仅是两国文物相互“出访”展览,在文物保护领域、文博数字化技术领域,我都期盼两国间能有更多的合作。

  特别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形式,促进中国非遗“走出去”,走到匈牙利。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促成中国和匈牙利之间更频繁的文化互动。(完)

   受访者简介:

东西问|贝思文:“活”起来的文物如何拉近匈中文化距离?

  贝思文(Steven H. Back),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跨境展览策展人。贝思文同时也是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等多个匈牙利博物馆的驻华代表。他先后多次策划、推动了中国和欧洲各博物馆之间的文物特展。贝思文团队在文博产业数字化领域长期耕耘,先后与中国多家博物馆合作,借助3D数字呈现技术,帮助文物在数字终端设备上“活”起来。由于在文化交流和创新技术上的突出贡献,2020年贝思文被上海市授予“白玉兰纪念奖”。

  责任编辑:张子怡

[ 责编:宫辞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百年接力,守护城市万亩林海

  • 山东:“渔光融合”共享海洋绿色资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