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通往幸福之路”——匈塞铁路将为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红利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通往幸福之路”——匈塞铁路将为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红利

来源:新华社2024-05-08 14:07

“通往幸福之路”——匈塞铁路将为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红利

  一辆列车运行在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诺段横跨萨瓦河的大桥上(2024年4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韡摄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5月7日电(记者宿亮 石中玉 陈浩)春末夏初,在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诺维萨德北部的铺轨营地上,铺轨机发出轰隆隆的响声,一根根混凝土枕木被放置在碎石铺好的路基上,两根长250米的铁轨在机械和工人的协作下,稳稳落在枕木上……

  这是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诺维萨德至苏博蒂察段(诺苏段)铺轨现场一个工作日的场景。在这里,铁路正在有条不紊地“生长”,将当地城市串联成便捷而有活力的脉络。

  这段铁路始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站,终于塞尔维亚和匈牙利边境,线路全长108.1公里,2023年4月6日启动铺轨。

  在诺苏段一处营地中,匈塞铁路项目工作人员宁泽元给记者讲述了一则暖心故事。去年11月,四位女士带着大大小小的包裹来到建设工地,向忙碌的工作人员挥手致意。其中一位女士开心地说:“我叫鲁日察·弗拉伊奇,谢谢你们为我们城市建设付出的努力。这是我们亲手做的蛋糕和饼干,请你们收下。”

  “我感到十分自豪。”宁泽元说。项目工作人员把这些礼物视为见证中塞两国真挚情谊的纽带。

“通往幸福之路”——匈塞铁路将为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红利

  4月29日,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央火车站,人们在排队购买车票。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段开通运营已经两年多,让塞尔维亚实现了“高铁梦”。5月1日是塞尔维亚的公共假日。当天午后,在贝尔格莱德工作的塞尔维亚姑娘汉娜登上开往诺维萨德的列车,车窗外是宽阔平静的多瑙河。

  汉娜告诉新华社记者,她每个周末或假期都要去诺维萨德看望男朋友,在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段开通之前,铁路行程漫长,车站、车厢环境也一般,有时还不得不选择长途大巴。如今,当地民众有了更快捷、更舒适的出行选择。

  匈塞铁路塞尔维亚项目部工程师佐兰·彼得罗尼耶维奇现年69岁,在当地铁路电力电气化专业建设领域工作40余年。他居住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小城泽蒙,每天在泽蒙与诺维萨德之间通勤。以前,去诺维萨德需要1小时40分钟,现在45分钟即可抵达目的地。

  彼得罗尼耶维奇把快捷的通勤称为幸福“双城生活”。这条铁路是中塞友谊的又一见证,也成为当地民众眼中“通往幸福之路”。

“通往幸福之路”——匈塞铁路将为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红利

  4月29日,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央火车站,人们搭乘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的列车,准备前往诺维萨德。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两年来,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段已累计运送旅客700多万人次。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此前在视察施工现场时说,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全线将于2024年年底完工,届时从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苏博蒂察的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15分钟。“对塞尔维亚人民和整个国家来说,这是巨大的变化,对当地居民意义重大。”

  从贝尔格莱德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匈塞铁路将串联起中东欧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小城,把两国首都之间的铁路旅行时间由8小时缩短至3小时,极大改善沿线居民出行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扩大经贸合作交流。

  在匈塞铁路匈牙利段中方段,铺轨工作从去年5月底正式启动。目前,轨道铺设进展顺利,右线轨道基本贯通,左线轨道铺设正在推进,中方段范围内轨道已完成约70%铺设,总体工程完成进度超过55%。

“通往幸福之路”——匈塞铁路将为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红利

  这是4月29日拍摄的塞尔维亚诺维萨德火车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瑜欣摄

  匈牙利谚语说,结伴才能走得更远。匈塞铁路匈牙利段的中国团队在与匈方积极合作推进工程进度的同时,也着力加强“文化匈塞”“绿色匈塞”建设,为当地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还开展“企业开放日”、发布企业国别社会责任报告、参与中匈语言文化交流等,推进两国“心联通”。

  匈塞铁路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看来,匈塞铁路是多国合作项目的成功范例。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表示,匈中关系近年来保持良好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中国企业的投资与合作,包括匈塞铁路建设,显著促进了匈牙利经济社会发展。

  这条“通往幸福之路”,对扩大中匈塞经济合作、加强欧洲地区互联互通和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红利。(参与记者:郑开君)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长春新民大街开街迎客

  • 科学报国 从“新”开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