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观察|美国花在“刀刃”上的钱进了谁的口袋
首页> 国际频道> 锐评速览 > 正文

国际观察|美国花在“刀刃”上的钱进了谁的口袋

来源:新华网2024-04-26 13:09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题:美国花在“刀刃”上的钱进了谁的口袋

  新华社记者

  美国总统拜登24日签署价值950亿美元的对外援助法案,其中包括向乌克兰、以色列提供更多军援。拜登在签署完法案后说,将在“几个小时内”向乌克兰“发货”。

  这一法案是美国好战习性和霸权思维的最新体现,更是军工复合体操纵国家运行的例证。美国不仅持续给世界各地的动荡火上浇油,其自身军事支出更是连年高涨。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日前发布的全球军费报告,2023年美国军费再创新高,仍是全球军费开支最多的国家。美国穷兵黩武的政策给世界带来动荡不安,唯独肥了美国军工行业。

  煽动冲突的黑手

  在拜登此次签署的法案中,超过600亿美元的对乌援助占据“大头”。此外,该法案中还包括向以色列提供援助,用于补充导弹防御系统和采购更多武器等。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为了拖垮战略竞争对手俄罗斯,向乌克兰提供大量军事援助。作为以色列的最大“靠山”,美国还为以色列在加沙地区的军事行动“开绿灯”并提供军火支持,致使中东“火药桶”火星四溅。受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影响,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而这种紧张关系的实际体现便是地区国家不断上涨的军费。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2日发布的报告指出,乌克兰危机持续不断导致2023年整个欧洲军费开支总额同比增加16%至5880亿美元。中东地区的军费支出则达到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9%,这是该地区十年来最大的年度增幅。

  俄罗斯军事评论员安德烈·科什金表示,全球军费开支增长是因为当今世界正逐步陷入严重的地缘政治危机。不管是乌克兰危机,还是巴以冲突,都与美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制造危机,并将危机所带来的风险和压力转嫁他国。

  霸权驱动的战车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报告,美国2023年军费支出9160亿美元,与去年相比增长2.3%,“蝉联”全球军费支出榜首。与此同时,在美国主导下,去年北约成员国的军费开支总额达到1.3万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55%。

  这是3月14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拍摄的北约总部一角。新华社记者赵丁喆 摄

  报告分析说,2014年以来,美国的军事发展重点从“反叛乱行动和不对称战争”转变为开发“与具有先进军事能力的对手发生潜在冲突时可用的新武器系统”。分析人士认为,这说明美国已经不满足于“打击已经出现的敌人”,而是试图“消灭全部潜在的敌人”,这是冷战思维、霸权思维作祟的结果。

  美国政治学者克里斯托弗·莱恩和本杰明·施瓦茨联合撰文指出,为了确保处于有利的国际环境,美国坚信必须防止其他国家“挑战我们的领导地位或试图推翻既定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因此需要建立可以阻止潜在竞争对手的机制。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蔡斯等人在《无懈可击的美国》一书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两个多世纪以来,对绝对安全的渴望一直被视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

  俄罗斯军事专家、《国防》杂志主编伊戈尔·科罗琴科指出,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量军事基地和多个航母编队,试图向全球不同地区扩张其军事影响力,由此产生的巨额军费开支正是美国侵略性对外政策的体现。

  军火订单的赢家

  美国军工巨头日前相继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雷神公司第一季度销售额达19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净收入1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均超预期。未交付订单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020亿美元。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第一季度销售额17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彭博社报道指出,此次通过的对外援助法案可能会增加F-35战斗机的订单,这对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而言意味着额外收益。

  这是2018年4月27日在德国柏林国际航空航天展上拍摄的“F-35”型战机。新华社记者单宇琦摄

  不论是美国自身的巨额军费,还是源源不断的对外军事援助,谁在其中挣得盆满钵溢,答案不言自明。

  “现在是时候打破美国军工复合体对政治、政策和集体思维的控制了。”谈及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报告,美国“捍卫公众利益组织”主席罗伯特·韦斯曼指出,对于军工复合体来说,在五角大楼承包商身上花多少钱都不算多,但他们却不舍得拿出一分钱用于改善民生。

  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不满军工复合体持续消耗国家资源,而关键的民生领域却得不到应有关注。4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州伦顿市,民众举行集会抗议美国的国防政策,他们举着标语,抗议大量资金流入国防行业。85岁的莫娜·李是这次抗议活动的组织者。她说:“希望看到花在军事上的钱用在医疗保健、教育、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文章认为,对美国而言,最好的选择是将资金用在国内项目上。花费在军事上的数千亿美元中,“只要有一笔用于民生,就能改善我们的城市,惠及无数民众”。(参与记者:朱瑞卿、宋盈、熊茂伶、付一鸣、黄河)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二届"长城杯"信息安全铁人三项赛决赛举办

  •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