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锐评丨世界为什么需要中国绿色产能?
首页> 国际频道> 锐评速览 > 正文

国际锐评丨世界为什么需要中国绿色产能?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04-26 13:04

  “目前太阳能电池板领域取得的许多进展,都得益于中国努力降低成本。电动汽车领域的情况也是如此。”近日,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沙特阿美石油公司CEO阿敏·纳赛尔在第26届世界能源大会上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助推了西方国家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为全球能源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融时报》报道标题截图

  在美方一些人炒作中国“产能过剩”、冲击全球市场时,纳赛尔说的这番公道话,代表了国际社会理性客观的认知。对于世界而言,中国绿色产能究竟意味着什么?事实是最好的答案。

  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是为了改善民生。新能源产品更加注重绿色、性能和舒适度,顺应了市场的消费需求,但同时存在成本高昂等问题。中国借助技术创新以及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为全球提供了可负担的解决方案,促进了新能源产品的普及。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的一项分析称,中国电动汽车比欧洲制造商生产的电动车便宜约20%至3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开发新车型的时间仅为欧洲的一半左右。可见,中国的绿色产能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高性价比产品,缓解了传统能源不足带来的通胀压力,真正让消费者得实惠。正在广州参加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澳大利亚采购商杰弗里·巴克斯特对《国际锐评》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最终让消费者受益”。

  对于世界各国来说,中国新能源产能带来了发展新动能。当前,各国大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和绿色低碳转型,急需相关设备和零部件进行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彭博社近日发文称,全球能源转型之所以有希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提供了低价、清洁的产品”。目前,中国供应了全球50%的风电和80%的光伏设备。2012至2021年,中国绿色贸易规模增长146.3%,给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绿色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技术突破是关键。相关专家告诉《国际锐评》,不少国家想实现绿色发展,但面临着新能源技术不成熟、集成难度大等瓶颈。中国企业通过创新实践,为全球提供了很多创新性解决方案,促进了世界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0年,中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全球的60%,是布局环境技术创新最积极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开放合作和良性竞争,与其他国家一起推动技术进步。德国清洁品牌卡赫中国副总经理柯瑞霖告诉《国际锐评》,他们刚刚全球首发的锂电平台就是在中国研发的,正向全球推广。意大利车企杜卡迪中国首席执行官白卢逸指出,中国在新能源车电池技术、引擎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有目共睹,各国企业都在与中国合作。

  更重要的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方面,中国绿色产能贡献良多。《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然而当前,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完成《巴黎协定》的控温目标难度加大。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去年底发布的报告,全世界需要将2030年的排放量减少28%,才能走上升温2摄氏度的道路,或者减排42%才能走上升温1.5摄氏度的道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承诺用全球历史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还持续助力世界减排。2022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28.3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此外,中国通过技术支持、能力建设、资金援助等方式,帮助其他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2023年,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市以南的沙漠深处,中国承建的全球最大单体太阳能发电站正式开启运行。发电站投入运营后可供16万户居民用电,帮助阿布扎比每年减碳240万吨,使清洁能源在阿联酋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13%以上。

  事实面前,美西方所谓“产能过剩论”不堪一击。就像许多国际人士所说的,以“产能过剩”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只会拖累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世界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绿色产能“过剩”,而是严重紧缺。而中国正在生产世界真正迫切需要的东西。

  (国际锐评评论员)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庆中秋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

  • 节后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