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俄罗斯籍机长马克西姆:在中国工作生活“收获满满”
首页> 国际频道> 海外看中国 > 正文

俄罗斯籍机长马克西姆:在中国工作生活“收获满满”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04-14 20:19

  中新社西安4月14日电 题:俄罗斯籍机长马克西姆:在中国工作生活“收获满满”

  中新社记者 阿琳娜

  “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中国工作,这里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在长安航空就职的俄罗斯籍机长苏马耶夫·马克西姆告诉记者,在中国六年多的时间,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自己都“收获满满”。

  现年36岁的苏马耶夫·马克西姆出生于航空世家,家庭熏陶加之自己喜爱,他也选择了从事航空业。2017年,他决定加入长安航空,到中国开启一段新的职业生涯。

  “入职之前虽然没来过中国,但我对这个国家有一定的了解,也有很好的印象。”苏马耶夫·马克西姆说,当时他在俄罗斯从事民航飞机驾驶工作,当朋友告诉他长安航空招聘时,他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前往应聘,也很荣幸经过了层层筛选。

  因作风严谨、态度认真、技术精湛,苏马耶夫·马克西姆在加入长安航空后很快便被聘为机长,目前已是飞行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苏马耶夫·马克西姆在做飞行前的检查工作。中新社记者 阿琳娜 摄

  “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事,作为一名机长,乘客把自己的生命安全托付给我,所以我必须要认真谨慎地对待每一次航班任务,确保每一次飞行安全。”在苏马耶夫·马克西姆看来,对业务能力的精益求精、对工作的严格是这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从事民航飞机驾驶13年,苏马耶夫·马克西姆的总飞行时长达到6000多个小时,安全运输旅客30万余人次。

  “苏马耶夫·马克西姆是一个十分认真负责的人,比如身为航班责任机长,他总是比规定的签到时间早很多到达。”与苏马耶夫·马克西姆共事六年多的关志强告诉记者,苏马耶夫·马克西姆让大家觉得很踏实很靠谱,为人也十分谦逊、彬彬有礼,大家都很喜欢跟他一起工作。

  工作之余,苏马耶夫·马克西姆很喜欢乘坐地铁出行,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各个景点“走走逛逛”,和中国朋友聚餐分享美食,有时也会从手机软件上找一些小店、小馆子“探宝”,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

  “对西安这座城市越来越熟悉,这里的文化、美食以及大家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让我对这里的喜爱越来越深。”苏马耶夫·马克西姆说,在中国工作的这些年,他还去过哈尔滨、三亚、成都等城市旅游,感觉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风格,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让他领略到更加多彩的中国。

  “中国人很热情,中国文化很迷人。虽不敢称‘中国通’,但我对中国可以说是越来越了解。”苏马耶夫·马克西姆告诉记者,他喜欢与在俄罗斯的朋友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生活,分享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通过自己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更加真实立体的中国。

  2023年12月,苏马耶夫·马克西姆获得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苏马耶夫·马克西姆表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飞行技术和努力付出的认可,也让他有了更多的归属感。

  “我无比庆幸当初选择来到中国,这里的工作和生活都让我十分满意。”苏马耶夫·马克西姆表示,这份工作给予了他很多成就感,希望能一直干下去。(完)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重庆巴南:非遗展演迎新春

  • 宁夏贺兰:乡村大集年味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