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深化文明互鉴 增进相互理解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深化文明互鉴 增进相互理解

来源:人民日报2024-04-02 07:44

  作为文化沟通的使者,汉学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几位汉学家表示,全球文明倡议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立足中国发展实践,体现了中国智慧。未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增进各国理解、友谊与合作作出贡献。

  德国汉学家马丁·威斯勒

  “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是我一辈子的使命”

  本报记者 刘仲华

  “文学翻译是增进文明间交流理解非常好的途径。通过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外国读者可以借助中国作家的视野深入了解中国。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是我一辈子的使命。”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欧盟让·莫内卓越研究中心主任、德国汉学家马丁·威斯勒对记者回忆起自己的“中国文学之旅”,“1987年读高中时,我在家乡明斯特曾听过一位中国诗人朗诵他的诗歌,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文学,从此我就与汉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0年,在德国波鸿大学学习现当代中国文学时,吴漠汀第一次来到中国,1991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本科。“我发现,在中国能看到许多国外知名文学作品的中文版,但在欧洲一些国家,中国文学作品的外文译著相对较少。于是,我就着手把一些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和德文。”经过多年努力,他和同事施华慈合作翻译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一到第三卷于2007至2009年出版,这是《红楼梦》首部完整德文译本。迄今,吴漠汀已翻译了5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其中很多是首次被翻译成外国语言。

  作为资深汉学家,吴漠汀曾获得202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之友”奖、2024年中国翻译协会“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奖,目前任职于德国维藤/黑尔德克大学,并担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他的组织下,目前,每年有几十位中国文化工作者和外国汉学家定期在欧洲举行研讨会,面对面交流想法。除了学术工作,吴漠汀还担任德中协会会长,该协会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展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变迁。“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不断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加深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这些年,通过翻译曹雪芹、鲁迅、巴金、钱锺书、王蒙等中国作家的作品,吴漠汀对中国的感情越来越深。他还多次去过北京、上海、成都、长沙等城市,对中国也越来越熟悉,“每次去这些城市都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我已经算半个中国人了。能够见证和亲历中国30多年的发展变化,我感觉自己很幸运。”

  在吴漠汀看来,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鼓励国际文化交流,对汉学家翻译作品、开展研究给予了巨大支持,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交流机会。“在一些研讨会上,我能与中国的知名作家当面交流,直接询问在具体翻译工作中不清楚的地方,这样的机会帮助我提高了翻译质量。”吴漠汀说。

  如今,往返于德中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工作的吴漠汀非常忙碌,有时周一、周二在中国的北京师范大学授课,周四、周五就回到德国的维藤/黑尔德克大学教学。他说:“我几乎每年都到中国工作、交流几个月,有时一年里在中国待的时间比在德国都多。我希望各国学者未来能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共同推动汉学研究发展。”

  “我从心底支持全球文明倡议。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不同文明应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年的翻译工作让吴漠汀深刻体会到,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人类理性处理分歧,是各国沟通合作的桥梁。“我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生活,与不同国家的民众交流,也因此变得更加宽容和尊重不同观点的存在。未来的世界是多元发展的世界,各文明应该秉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加强相互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化冲突为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吴漠汀表示。

  埃及汉学家阿卜杜拉·阿齐兹·哈姆迪

  “我将尽我所能,翻译更多的优秀中文书籍”

  本报记者 黄培昭

  作为阿拉伯世界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汉学家,阿卜杜拉·阿齐兹·哈姆迪不仅是埃及爱资哈尔大学语言与翻译学院中文系主任,还身兼中国文化译研网阿拉伯语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世界汉学家理事会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长期以来,阿齐兹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造诣颇深,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历史、外交、社会风俗等,译著近30部,获得中国文化交流贡献奖等荣誉。

  1977年,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开设中文系,当年18岁的阿齐兹是首批12名学生之一。1979年,他来到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留学,此后在中国学习工作近20年。“我的中国老师治学严谨,对我和其他留学生关怀备至,他们真诚善良的品质和认真负责的精神让我一生受益。”阿齐兹回忆说,“我的第一部译著《日出》出版发行后,导师李润新教授非常高兴,想办法联系到了曹禺先生,让我有机会与曹禺先生交谈了2个多小时。曹禺先生对我这个当时初出茅庐的年轻译者给予了热情的鼓励,这是让我铭记终身的经历。”

  谈起自己与中国的故事,阿齐兹思绪万千。“我第一次到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40多年来,我亲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切实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让更多阿拉伯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介绍给阿拉伯世界,阿齐兹撰写了《中国的尝试》等专著,翻译、编著了一系列与中国有关的文学作品和论文。

  如今,阿齐兹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着有关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这一过程中,他对中国的了解、对翻译事业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只有通晓中国历史和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当下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智慧,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比如在翻译《中国文化要略》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对中国文化传承有了更系统的认识,这激励我继续翻译了《论语》《老子》等经典著作。”在阿齐兹看来,通过这些著作,外国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和道德价值观。“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帮助更多人对中国有更加立体、鲜活的认识,促进民心相通和互学互鉴。”

  阿齐兹表示,近年来,中国为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所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在他眼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重要倡议,强调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有力地推动了各国间的交流合作。“在埃及,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让当地人有了更好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文学联盟等交流活动,为各国汉学家、翻译家互相学习、交流合作搭建了桥梁。”阿齐兹说。

  去年7月,阿齐兹到访北京,参加了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这是一场开拓视野、增进友谊的文化交流盛会。会上,大家分享观点,交流见解,阐明文明交流互鉴之道。未来,我将尽我所能,翻译更多的优秀中文书籍,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为增进中外友谊与合作贡献一份力量。”阿齐兹表示。

  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

  “让葡语读者看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多元包容”

  本报记者 时元皓

  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时常被人问起他的中文名字“沈友友”的由来。“在中国的小篆中,‘友’是两只手,十分形象;在古文中,志向相同的人为‘友’。”沈友友坦言,自己最初并没有完全领悟名字的内涵,只觉得“友友”表示“双倍的友好”,在不断学习中文、研读典籍的过程中才渐渐明白其中深意。

  正如“友友”二字之意,沈友友一直以来所做的工作,就是担任巴中两国的友好使者、架起沟通不同文化的友谊桥梁。2005年,沈友友来到中国,在巴西驻华使馆工作了近8年时间。此间,他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得以认真学习古代汉语、仔细研读中国古代典籍。

  沈友友爱书。从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图书大厦,到琉璃厂文化街,大大小小藏有古书的书店,都有他“淘宝”的身影。十三经、诸子百家经典、古代诗集……四处淘来的书把他当时的家中堆得“书满为患”。沈友友回忆,自己在家里的活动空间还没有书的“居住”空间大。

  “我在巴西接受过多语言、多专业教育,而后在中国接受了严谨规范的语言和文化研究培养,又长期在中国居住,不仅亲身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还能用葡语、以巴西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向外国读者介绍并解释中国文化。”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后,沈友友希望通过译著与巴西等葡语国家读者建立交流,全面客观地展示中国文化,“让葡语读者看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多元包容,并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

  自2010年起,沈友友开始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论语》是沈友友开始学习古代汉语的教材,其葡文译本《论语·葡语解义》则是他翻译的第一部中文典籍,目前在巴西和葡萄牙已发行多个版本,销量超过20万册。该译本不仅仅有对原著的翻译,更有译者结合原著特点及作品时代性、思想性等因素,根据专家学者的注释对《论语》进行的阐释。在沈友友看来,中国典籍需要结合外国读者的实际认知来阐释,这是他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沈友友于2013年开始定居澳门,此后时常在中国各地旅行或参加活动。2022年10月,受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之邀,沈友友参加了在浙江举办的“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并访问了鲁迅的故乡绍兴。当时,他刚好在翻译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这让他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他的作品《呐喊演绎——一个戏剧化的翻译》将在巴西出版,他希望以此为起点,向更多葡语读者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近年来,中巴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诸多进展,沈友友通过译著等文化形式参与其中,对此深有感触。“如今,在巴西有越来越多研究中国的机构,包括学术界在内的巴西各界对中国的关注度很高。”沈友友表示,两国民间交往发展空间广阔,“期待两国继续加强人文交流,进一步拉紧人民之间的纽带。”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抵达香港

  • 大道通进夏牧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