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锐评丨这幕自焚悲剧拷问美国政客的良知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要闻 > 正文

国际锐评丨这幕自焚悲剧拷问美国政客的良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03-01 10:06

  “没有什么比一位美国军人在以色列驻美大使馆前自焚,更能体现人们对美国政府以色列政策的不满了。”在25岁美国士兵布什内尔自焚身亡后,美国“政客”网站指出,这是美政府内部愤怒情绪的升级。

  综合相关报道,布什内尔来自美国空军,隶属于某情报监视侦察联队。当地时间25日,他独自走到以色列驻美使馆门前,把燃料浇到身上引火自焚,期间多次高喊“解放巴勒斯坦!”由于伤势严重,布什内尔不幸离世。“我将不再参与种族灭绝”——在一段事前录制的视频中,这位年轻军人留下了这样的话。

  布什内尔以如此惨烈的方式进行抗议,背后有什么隐情?据布什内尔的朋友向媒体透露,自焚事件发生前一天,布什内尔与他分享了不少军事内幕,称“美军直接参与了针对巴勒斯坦人的种族屠杀”。有美媒报道,早在去年10月,美国就在以色列部署了特种部队。布什内尔对美军“轻率动用武力”的态度非常反感,曾考虑过提前退役。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美国网民对布什内尔表示同情和理解,称他是“美国的良心”,抨击美国政府应为自己的以色列政策感到羞耻。还有人质疑:为什么那些声称“新闻自由”的西方主流媒体,对这件事反应迟缓?为什么眼见布什内尔置身火海,一旁的美国警察却拿枪指着他,不采取任何救援?为什么美国国防部除了表达“遗憾”之外,丝毫没有表现出反思?

  事实上,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发生类似的极端事件。去年12月,在亚特兰大以色列领事馆前,一名女子使用汽油自焚,被严重烧伤。据“政客”网站报道,在布什内尔自焚前,美国政府官员也对美国的加沙政策表示失望。“政府对暴行视而不见,我不能保持沉默。”一名高级政府官员在1月份的辞职信中写道。

  自去年10月以来,新一轮巴以冲突已造成近3万名平民丧生,近200万人流离失所。这场血淋淋的冲突,凸显了从根本上解决巴以问题的迫切性,也映射出美国偏袒以色列政策的恶果以及“美式人权”的虚伪与双标。

  “以色列人的命是命,巴勒斯坦人的命不是命”——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在巴以之间“拉偏架”,国际社会看得一清二楚。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国际社会对以方持续升级战事日益担忧,要求停火止战的呼声日益强烈。作为对中东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美国是怎么做的呢?

  从增派军事力量前往中东,到向以色列提供大量军援,再到多次阻挠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加沙停火问题的决议草案,美方的所作所为犹如火上浇油,导致加沙地带人道主义状况持续恶化,把加沙局势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从更深层次看,巴以问题延宕至今无法解决,幕后黑手就是美国。不少中东学者指出,基于国内政治以及维护霸权考虑,美国偏袒纵容以色列,在中东制造动荡。本届美国政府声称支持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但一直不落实,最终刺激了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

  事实上,这些年中东地区战火连绵不断,美国都脱不了干系。它欠下的人权债、战争债何其多?但在美国政客眼中,那些被战火摧毁的家庭不重要,国际舆论铺天盖地的谴责不重要,本国民众以死相谏的抗议也不重要,只有美国的利益和霸权最重要。

  当然,这么做不是没有代价的——美国政客不仅在国内失去民心,在国际上也失去道义。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盖特批评说,美方举动清楚地反映出,美国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持续的战争负有政治和道德责任。还有分析指出,美国民众不满情绪的累积,或将给今年的大选造成冲击。

  布什内尔“试图以自焚唤醒人们的良知”——这是美国学者戴维·科特赖特的评价。这名年轻军人用生命进行的抗议,给美国政客们敲响了警钟。别再打着“人权”幌子践踏人权,别再让“两国方案”遥不可及——美国政客们该有点良知了。

  (国际锐评评论员)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启动

  • 乙巳蛇年“长安灯会”正式亮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