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定居中国,新疆创业—— 一位法国“90后”的中国情缘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定居中国,新疆创业—— 一位法国“90后”的中国情缘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2024-01-26 19:28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邢晓婧刘欣】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2014年起定居中国新疆的法国“90后”小伙贝桑松·夏尔·汤姆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讲述了家族里的中国故事以及他个人的中国情缘。

  在贝桑松的家乡——法国中部城市布尔日,有不少和中国高校的合作项目。大三那年,贝桑松参加学校的“2+2”项目于2011年来到重庆工商大学留学。在此过程中,他逐渐产生了先试试留在中国工作的想法,没想到12年间在中国结婚生子,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生活至今。

  “我被中国的发展所震惊。”回想起刚来中国的情景,贝桑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重庆是我踏足的第一个中国城市,完全没想到竟然发展得那么好,要知道,重庆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2014年6月,贝桑松和妻子去新疆旅游时,偶然发现新疆有很多企业和一些非洲的法语国家有合作项目,对法语教学有巨大需求,而法语培训机构在新疆几乎是空白。这让贝桑松夫妇看到商机,萌生了在新疆创业的想法。2014年年底,他们举家搬迁至乌鲁木齐,不久后,一家以“乌鲁木齐法语之家”命名的法语培训公司便正式开业了。

  说来贝桑松家族和中国颇有渊源。他的姥姥克里斯蒂亚娜(Christiane)于1932年出生在北京长城脚下,姥姥的父亲是一名法国军官,在当时的法属殖民地越南工作。因为中国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好,克里斯蒂亚娜在童年时去过北京很多次。

  克里斯蒂亚娜五六岁在长城脚下生活时,那里有个技艺高超的铁匠。有一次,贝桑松的太姥姥给了铁匠一些硬币,他便用融化的硬币打了一柄做工精美的勺子。姥姥小时候用过,后来传给了贝桑松,他一直带在身边,算起来这把勺子也快90岁了。

  大约40年前,法国电力集团(EDF)作为技术总负责方,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大型核电项目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克里斯蒂亚娜的哥哥正是法国工程师团队的负责人,因为工作原因,多次往返于中法两国,2020年不幸因新冠疫情去世。贝桑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有时候听到他讲起在中国的生活,姥姥也能依稀回想起小时候在中国的故事,祖孙俩因为中国多了很多共同语言。他笑着说,“我姥姥今年92岁了,还很有活力”。

  “西方新闻媒体上的中国,不完全是真实的中国。”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贝桑松说,刚开始听说他在新疆定居了,他的父母专程飞到乌鲁木齐看他。他的家人在乌鲁木齐逛商场时连呼“吃惊”,感叹在法国吃的奶酪、用的东西,几乎都能买到,生活非常方便。他们还惊讶于乌鲁木齐的高度融合,这里不仅有各个民族的中国人,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他们亲眼看到之后就放心地回国了。

  贝桑松的其他朋友也来到乌鲁木齐旅游,尤其喜欢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在这里,有少数民族,有外国人,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也可以过现代化的生活。还有好几个女性朋友表示“很有安全感”,因为她们在国外的时候晚上不敢单独出门,但是在新疆完全可以。

  “我知道西方社会对中国存在误解甚至是偏见。”贝桑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每当我回国的时候,经常被问起在新疆的生活怎么样。我总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我在新疆交到了各个民族的朋友,家庭和睦、事业稳定,生活得很好,跟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不完全一样。有时候对方半信半疑,我就会说,‘不相信的话,你就自己买张机票去看看吧’。”

  贝桑松告诉记者,他曾在很多城市生活过,但算下来在乌鲁木齐生活的时间最长。他说,“乌鲁木齐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很喜欢这里,目前没有离开的打算。”

  如今,贝桑松夫妇把“乌鲁木齐法语之家”经营得有声有色,他的学生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汉族等各个民族,有退休老师,也有小孩子,有的在乌鲁木齐,还有的在上海、青岛、烟台、宁波甚至是法国、加拿大等地,通过线上课程跟贝桑松学习法语。

  贝桑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的一个学生憧憬进入香水行业,在他的帮助下去了法国留学;还有个学生在法国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现在在深圳的一家高级酒店工作。“我帮助中国学生实现梦想的同时,他们的励志故事也让我受到鼓励。我愈发感受到了作为沟通中法两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可以发挥出的作用。”

  在贝桑松经营的法语之家,常常举办法国文化交流活动,不管是哪里人,只要对法语感兴趣都可以参加,一边品尝法式美食,一边谈天说地。贝桑松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我们计划组织相关活动,让中法两国民众有更多机会交流,增进了解、认识对方的国家,是成为好朋友的第一步。”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队首次参加世运会软式曲棍球比赛

  • 贵州加快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林炳亮: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林炳亮: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由伊蚊传播,因此防控措施也一样。基孔肯雅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做好防蚊隔离。
2025-08-05 10:16
黄皮、龙宫果、嘉宝果、蛇皮果……不少爱吃水果的消费者发现,无论是在线下超市里,还是在线上购物软件里,市面上出售的新奇小众水果越来越多了。泰国的榴莲、山竹都是很热门的水果,我们在泰国采购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榴莲果园里会混种一些龙宫果的树木。
2025-08-05 10:15
》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2025-08-05 10:14
近30年来,程芳琴带领团队聚焦煤、电、冶等产业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问题,致力于工业固废的低碳化、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通过“预处理活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技术链条,让工业固废逐步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025-08-05 10:13
物理学家利用一种仅几千克重的装置从核反应堆中捕获了中微子,这种装置的重量比标准的中微子探测器小几个数量级。Scholberg的COHERENT探测器首次利用了一种名为相干散射的现象,即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发生“散射”,而不是与构成原子的粒子发生散射。
2025-08-05 10:11
湖南益阳,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王建刚守在水田边,脸上的汗连珠落下,在稻秆上摔出水花。在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下,再生稻种植在湖南年推广面积已超400万亩,越来越多种粮大户从中受益。
2025-08-04 09:43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韩文标团队首次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为揭开双黑洞的形成之谜提供了全新线索。研究团队注意到,若双黑洞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并合,绕第三个天体的轨道运动会产生沿着观测者视线方向的加速度,进而通过多普勒效应改变引力波频率,在信号中留下独特“印记”。
2025-08-04 09:40
经过近10年的持续攻关,研究团队采用单晶石墨作为前驱体,在金刚石压砧内的准静水高压(2亿兆帕)、高温(1400摄氏度)条件下,成功合成百微米级大小、高度有序的六方金刚石三重孪晶样品。
2025-08-04 09:37
现在,深海所的科学家与合作者首次在深渊极限深度中发现了大规模的化能合成群落,几乎覆盖了整个北太平洋的深海俯冲带,在海沟中绵延超过2500公里。“我们的分析显示,深渊冷泉甲烷的碳和氢同位素值非常负——指示甲烷是微生物成因,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的。
2025-08-04 09:36
光明日报上饶8月3日电 记者王洋、李玉兰、胡晓军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在蜘蛛物种多样性初步调查中发现了跳蛛科合跳蛛属新物种——婺源合跳蛛。
2025-08-04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