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土味微短剧,为何爆火海外
首页> 国际频道> 国际观察 > 正文

土味微短剧,为何爆火海外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01-18 08:28

  我,豪门赘婿,为了借一笔救命钱对老婆家卑躬屈膝,平日里一直被小舅子欺负。

  直到有一天,一个陌生人驱车喊住了我,并告诉我,那位多年对我不管不顾的爷爷给我留下了50亿的遗产与市值500亿的公司。

  于是,扮猪吃虎,终极逆转,堂堂开始!

  虽然听起来似曾相识,但这可不是哪部国产爽文中的剧情。它出自近期海外大热的英语微短剧《女婿的复仇》(Son in Law's Revenge),里面的演员大多是白人,不过一听剧名,中国观众大概就能猜到剧情走向了。

  最近,海外网友们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的社交媒体正面临一场土味微短剧的“入侵”,那些原本发源于中国的“女婿的复仇记”,正在走向全世界。

  这些微短剧通常一集只有1-2分钟,服化道粗糙又浮夸,情节突兀生硬又经不起推敲。正如我的同事所写的:

  虽然在拍英文剧,但工作人员拿到的剧本都是中文的,演员拿到的剧本是“中英双语”的,“英文的部分直接用翻译软件翻译”,其中有显而易见的语法错误。

  毕竟,一部100集的微短剧,大概5天就得拍完。

  “这些剧的故事情节大起大落,几乎无法跟上。说演员的演技拙劣,都算是客气了。”去年11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写道。

  是的,大多中国观众跟这位作者有相同的感觉,不仅土,而且劣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些欧美观众还真就好这口。去年11月11日,中国微短剧应用ReelShort短暂超越TikTok,成为苹果美国应用商店中最受欢迎的娱乐应用。短短一个月,它已经被下载了近200万次。

  如果说TikTok主要还是依靠国外用户自制视频,那ReelShort上爆火的,可是中国观众熟悉的“狂拽龙傲天”和“霸道总裁爱上我”。加上适度的本土化和算法加持下的精准投放,“霸总”们便开始在海外大杀四方。

  你必须承认,无论内容质量究竟如何,这些微短剧的确抓住了不少用户的心理,这才成了能“站在风口上的猪”。换言之,这些土味爽剧之所以能在海外网络平台大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短视频体裁的兴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内容精准拿捏了观众心理。

  赘婿逆袭、豪门伦理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它们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观众的多巴胺分泌。

  正如外媒酸溜溜地给它们贴上的标签:“中国奶头乐”“精神芬太尼”——你可以不喜欢它,但必须承认它很有效。

  再次引用我的同事的文章里的话:

  “这和当年英国绅士明面都看《金融时报》,私下都看《太阳报》是一样的。”

  如果纯粹从市场和受众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确实是网络世界的“精神硬通货”,特别是在千禧一代以及更年轻的网民中间。中国产短剧吸引人的点,无非是那种现实世界不存在的春风得意抑或快意恩仇,而这正是处于现实生活压力下的年轻人所同样需要的,可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他们对缓解痛苦的文化产品的需求,就像新冠疫苗一样,也是“环球同此凉热”。

  在“短剧出海”之前,中国网文的成功就证明了先发优势——事实上,ReelShort的母公司中文在线就是靠网文起家的。此前,该公司旗下的互动小说平台Chapters便在美国市场斩获颇丰,累计收入超过3亿美元。

  从网文到微短剧,从TikTok到“科目三”,中国的一些“土到掉渣”的文化现象,竟然治愈了数以亿计、形形色色的人。为什么会这样?也是万物皆可入药吧。毕竟,人的需求本来就是多边形的。无论生活在哪里,在辛劳工作之余看一段“歪嘴龙王”,无伤大雅地爽快一把,等第二天的太阳升起,照样要努力工作、挣钱养家,做那个积极向上的奋斗青年。

  袁野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人民警察节重磅视频《无界守卫》

  • 哈尔滨亚冬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领奖装备发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